JIANYE MAGAZINE
因为资金不是可以冻结得住的,所以不要一想到池子就以为是物理的概念,周小川行长所提的池子是一系列政策组合,既包括对流入资本的外汇管理,也包括存款准备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中国央行副行长马德伦针对一直伺机进入中国的海外热钱,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所提的应对措施是:中国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把流入的短期投机性资金放进“池子”,待“热钱”要撤退时,再从“池子”放它走。
简单地用“一个人养几个人”的比喻是很形而上学的,就一个家庭来讲,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能不能挣钱是很重要的,并不在于这个家庭有几个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指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本身无所谓好或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老龄化的到来只要不掉以轻心,认真做好准备,顺利度过老龄化的高峰并使社会经济发展顺势再上一个台阶,是完全有把握的。
微博能否改变中国?
——今年记者节期间全国46个城市的120多家媒体的调查中显示,微博被认为是2010年最值得尊重的媒体。研究者已经为微博定义了很多积极意义——传播微言大义、促成公民记者等。但同时,它也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让每一个网民都只获得自己所喜欢的信息,但如果人们都在微博上各自建造自己的信息茧房,各说各话,则无疑会加剧社会之间群体的分裂与对立。人们对微博的最高期待是“围观改变中国”,希望借微博凝聚的公众关注度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个很好的愿景,但过分的口水宣泄使参与变得简单,道德情感得到代偿后,反而很可能会消解以实际行动对社会的推动。
中国经济被金融危机突然间推上了前台,我们确实没准备好,就好像16岁的姚明,身高可能一米九、两米,表面上是很好的篮球运动员,实际上并没有准备好,容易受伤,身体协调性不行,肌肉不够发达,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篮球的明规则读得很清楚,潜规则不懂,这就是我们的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以“16岁的姚明”来形容中国当前的经济格局,看起来长得很高,但其实还没有准备好。
台风来了,猪都会飞。
——中国农产品的涨价已经成为四季度没有悬念的预期。连续23个月的CPI上涨之后,处罚几个绿豆商打掉一个张悟本确实难以使投机者被杀鸡骇猴。此刻,与其过多关注有关政府打击投机不力,还不如说公众要有清醒的通胀意识。再加上央行突然加息,四季度的通货膨胀仍将继续,天气会是一个最直接的官方解释,但是投机者们早已闻到了血腥味,他们还将“撕咬”这种缺口。
城市成人礼。
——出自评论家王石川。针对上海10万市民鲜花悼念11·15死难平民,王称之为“一座城市的成人礼”。也许在平时,在以前,每个人都在匆匆地讨生活,但此刻,公民意识喷发了出来,公民精神昂然挺立了起来。我们不说话,不代表我们不想;我们缄默,不代表我们内心没有岩浆。当一个城市遭遇了烈焰的侵袭,灼痛的不只是那数十条生命,灼痛的是每一个人。
现在一个敢说真话的韩寒就把网络搞得风生水起,但真正健康的教育之下,不是只有一个韩寒。
——作为教育时评专栏出镜率最高的时评作家,熊丙奇关注的教育问题上至教育改革,下至局长作弊,他像一名握笔的大侠,敢于说出中国教育的弊病。不管面对大学校长还是普通老师,他都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他的时评,督促着中国教育的进步。
金牌控之病?
——2010年,广州,当中国代表团在家门口再次大包大揽金牌之际,当公众对金牌争来的面子不再兴奋之际,中国体育又一次走在了十字路口。对于依靠特殊的体制迎来竞技体育金牌大丰收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新中国体坛六十年的辉煌成绩,从某种角度上看,更多是在以金牌数量为唯一衡量标准。在这种标准的示范效应下,几乎人人都成了“金牌控”。然而,依靠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才塑造了中国竞技体育的繁荣却是不争的事实。金牌工程在公众眼中早已是浮云。把重视竞技体育转变成重视全民健身,淡化金牌,强化国人体质和健康,提倡大体育和大健康的概念,才是体育理念的真正回归。
城市大同
人类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后,美国人托夫勒以他独有的视角,观察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他宣布,地球是平的。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一系列信息技术,使人类的活动消除了壁垒,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新的力量使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不由自主地趋向全球化。
如果地球是平的,城市更是大同。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观点是我们探讨二线城市优势的重要前提。
香港专栏作家欧阳应霁曾说,一个城市里是否有无印良品,可以成为是否愿意生活在这个城市的理由。这句话渐渐在失去它的价值——全球化品牌早已抢滩二线城市,网络世界消灭了信息不对称。这就帮助我们理解了陈志武在谈论“老掉牙的行业里,星巴克为什么赚钱”时,将全球化及人员流动归纳为成就了这个古老行业的根本原因。
尽管每个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资源和人文积淀,构成现代城市的基本要素在渐渐趋同,人类会因此感到失落,但因此也会更加珍惜差异和区隔。
藏龙卧虎生活家
大城市的包容性毋庸置疑。比如《蒂凡尼的早餐》,赫本饰演的郝利,就是一个从小城市来到纽约的交际花,她在这里如鱼得水。大城市也是文艺青年钟情的地方,那些在小城市不被理解和接受的小众,都在这里找到了志趣相投者。
但是二三线城市的本质却是生活——“每天平静的柴米油盐生活中,时刻发生的幸福,那些爱情,卑微而又伟大”。
专栏作家连岳就选择在厦门鼓浪屿居住。他的书房四面窗户都朝向大海,院子中木瓜葳蕤生长。还有武汉的池莉、成都的洁尘,她们饮茶品酒、谈经博古,更谙人情世故、格物致知。因为更复杂、更智慧的知识,当然蕴含于生活本身。热爱生活之心就像草籽一样,总会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发芽。
更多平常的人,如果懂得衣食是一种大事,心境是一种修为,知晓是一种最好,那么,居住在哪里,又有多大关系呢?从哪里出发,是否真的重要呢?
CPI有优势
事实就是这样,多数的痛苦来自欲望。如果你见到奢华的东西,你会产生艳羡和欣赏,如果你整日与之为邻,很难说你能逃离痛苦。从这个意义上,北上广深就是“物欲都市”,而物欲似乎永无止境,痛苦亦无边。新发布的《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发现,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最高,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浙江幸福指数最低。
很多人梦想“在一线城市挣钱,到二线城市消费”,因为二线城市胜在CPI。
二线城市里,也有奢靡的物品与生活,官二代和富二代也不乏少数。但更多,还是寻常人家寻常百姓。他们的生活平常而简单,虽然挣得不多,却存得不少。虽然目前CPI涨势凶猛,但“基数低”成为二线城市的优势。
人们其实活在预期里,所谓的“殷实之家”,就是指收入照应了日常的生活之后,还能有余,而且这“余”,能够在岁月的堆砌中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财富故而不可小觑。而这些,才会令普通的大众得到基本的满足和喜乐。
拥有未来
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去看,城市之家的差异是由于资源有限和分配不均造成的,但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均好性。
下一个十年城市的发展热点在哪里呢?一定就是在二线城市,这是由资源的流动性决定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等待更大的舞台出现,并为此精心准备。而一线城市的一些行业的人们,如果说他们享用过时代馈赠的礼物,未来也将接受相应的桎梏,他们也将面临梯次转移的抉择。
(以上文字执笔:宋晓鸣)
生活在自己能掌控的城市里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生活的城市或许是城市本真的背面,而真正的那一面我们并不曾涉足和认识;这本书也告诉我们,人们对城市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但是,作为平凡的人,也许我们往往并不需要对一个城市拥有太多,不确定性越少,我们就能得到越多闲适安稳的生活。比如,我们希望自己经常去的便利店永远不会在某天忽然消失;每次深夜孤独的时候酒友总是有空;当外地的友人来访时,他/她很快就能清楚如何最快到达你家……
小即是美。在一个更小的城市里,你生活得更加从容,在30分钟的交通时间半径内,总可找到你满足一生衣食住行的所有需要。你也更容易发现一个城市的细节之美,亲近、熨帖,而不会在午夜梦回之际,愕然于庞大城市的压迫感和无尽的疏远。
人总在某种时候怀有雄心,想要征服世界,回归生活,也要对居住的地方有掌控感才能安心。想起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台词:“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阻止我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吗?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对于电影男主角来说,尽头是非常重要的,琴键有尽头,所以才能弹奏,没有人能够弹好一个有百万个琴键的钢琴。
有时候我们爱上一个更小的城市,只是因为在这里你能够看到它的尽头。
尽享区域文化滋养
橘生淮北则为枳,人与区域文化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道理。现代社会中,行万里路,向着文化中心迁徙成为平常的事,但最终你的观念和价值判断却不会走出区域的影响。
小众者在故乡或是异类,但一到一线城市,总能找到志趣相投者,这固然是一线城市独有的吸引力。但并不是说四海的文艺青年到了北京、上海就一律变成京派、海派,仍是家乡的题材更加熟稔,也容易出彩。拿文学豫军看,近些年来,刘震云等名匠的作品,虽情节多铺陈于城乡之间,但其人物刻画、情节设计的灵动之处仍多逃不开他所熟悉的乡情。所以如二月河、贾平凹这般的作家,就更加珍视区域文化之滋养供给,几乎很少移居外地。
罗素认为,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源泉。在一线城市里,我们看到随多种文化相互冲击和融会贯通而来的创新,但在深圳这样的新兴城市里,我们也看到多种区域文化相互消解掣肘而致的浅薄和浮躁。仿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只有区域的才是全国的。川菜可以风行全国,闲适文化却不会与之俱来;芒果台你可以天天看,却很难马上领会湖南人的快乐精神……
梯次转移大潮来袭,如果有机会在自己如鱼得水的文化环境中继续探求人生的可能性,我们又何必刻意将此换成一缕悲苦的乡愁。
(以上文字执笔:白许晨)
无可比拟的闲情
继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隐退,富士康、华为传来“N连跳”之后,究竟有多少人开始勇于直面那看似光鲜实则惨淡的都市生活?特别是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一线城市的“移民”环境更是明显恶化,大量外来人口的拥入,造成先是房价如脱缰之马,继而城市的社会保障服务滞后,伴随着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供给不足,尤其是向中低收入人群、流动人口提供不足,青年人要在一线城市安居乐业变得越来越难。
当怀揣梦想的人们纷纷拥向城市生活的快车道,试图在那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归属时,却不曾想到,在这个热衷“围观”的城市里,他们注定只能成为彼此“杯具”的旁观者。
当“鸽子笼”、“集装箱”成了城市接纳外来者的居所,多少人志存高远而来,在蜗居中消沉颓废而去。你住着一线城市的房子,拿着三线城市的户口;你支付一线城市的居住成本,领取三线城市的待遇薪资……
当下班路上和居住三线城市的老友电话联络,你先是惊奇二十分钟内对方用电动车悠闲穿越两条街到家,而后感慨要何等敞亮的道路他才敢单手骑行接打电话。当你从拥挤的公车车厢中艰难地看向窗外,在这座城市的二十分钟里,自己只能经过三个站牌而已。当行程是别人的数倍,耗时却是别人数十倍的时候,你突然抑郁地发觉,在一线城市生活,自己的人生就这样无端少了一截。
如果生活的闲适程度可以类比城市的地位规模划分等级,那么一等城市三等心情,三等城市一等闲致。
远离一线城市的江湖是非
大城市里丰富快速的资讯、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相对充足的就业机会,还有它推动你不得不前进的气场,这些资源是二三线城市无法企及的。但它有形或者无形的门槛,也总会适时地提醒着渴望融入其中的年轻人,挤进大城市是需要高成本的。
身在一线城市,像是“一线市民”,他们始终为更“像”而伪装。
白天,他们在现实社会中虚拟自己。他们不得不隐身于各大写字楼,为保住在城市“饭局”入席的“饭票”,安分勤勉谨言慎行;他们不得不把“文艺”当个性,作为高端“非主流”,来摆脱太主流带来的社交障碍;他们不得不克扣自己的生活费去听昂贵的音乐会,粉饰自己的精神世界以此弥补物质生活的匮乏;他们不得不顶着“月光”的压力用进口名牌,大众土产尽管质量稳定,但对于自己的都市身份,外露的优雅品位始终比过硬的生活质量来得重要。
晚上,他们在虚拟社会中现实自己。他们现身大大小小的都市夜场,酒吧和KTV是释放压抑、摆脱孤独的最好场所;匿名混迹于各种网络论坛贴吧,他们挥霍着自己仅存的“揭发”、“人肉”的权利,对象则是城市“饭局”中把持“饭票”的掌权者;他们参加各式文艺聚会,戴遮掉半张脸的黑框眼镜,一边暗自互相揭露“伪文青”姿态,一边搜索谁能自带“饭票”搭伙结束自己的单身生活……
沾染了若干躁动不安的社会情绪,北京、上海这些曾经承载了年轻人梦想的城市,开始变得让人爱恨交加起来。他们总发泄对社会和体制的无能无力,却麻木无视了自己的力所能及;他们挤在桥上怪旁人堵塞了自己的空间,却不见桥下一叶轻舟是如何顺风顺水。城市的生存危机,源于价值观的扭曲;而价值观的扭曲,源于归属感的离散。逃离还是死扛,坚守还是离开,对于那些曾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着“大都会生活梦”的青年来讲,虚无的未来需检视虚无的人生。
唯有故土才能给予的包容
在一哄而上“向大城市进军”的洪流中,多少人盲目从众,甚至未曾从自身因素对生活有过勾画,只带着对都市光鲜外表的满心向往,为“寻梦”而去。而大城市给予这些年轻人的,往往是拒绝,甚至是不公平的排挤,让他们成为边缘群体。非理性地选择大城市生活,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判断?
想要凭借意志和毅力改变大城市的拒绝,只能是一种虚妄。当多年的积蓄始终不敌城市蹿升的房价,我们奋斗不止换来的收入,如今也在艰难地追赶攀升的物价;当不经意间的那句略带乡音的普通话,遭遇旁人挑剔的眼光;当昔日投身城市洪流的追梦青年,开始被冠以“蚁族”、“月光族”、“穷忙族”的标签,区区一个“族”字,把他们与梦想城市最后的情感关联也割断了。
但凡是中国人,骨子里都总会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恋乡情结;但凡是民间流传的励志故事,最不乏的也都总是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桥段。从“走西口”到“下南洋”,国人始终抱定唯有跨越地域方能求图大志的理想,在自勉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时候,大概未能设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哀凉;年少时高唱着“好男儿志在四方”的人们,可曾在某个当下体会“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寂寞?
心中某处,思之如归。
故乡因家人而依恋,城市则因人情而温暖。
随着房价飙升和工作地的频繁变动,有一个固定的住所和稳定的工作已然成为拥有归属感与否的两个现实标准。较之归宿和漂泊,明显前者更具安全感;较之他乡与故土,明显后者更具接纳性。
(以上文字执笔:黎苏蒂)
我的前半生靠读书离开了家乡,那是一个连二三级城市都够不上的小城镇。在上海,无论我境况如何,家乡小城里我是父母骄傲的谈资。小城出来的人似乎朴素地认同,与其淹没在池塘里不如淹没在大海中,所以没有人在乎我会不会被水泥丛林吞噬。我相信人与环境彼此共生且相互盘剥,我亦相信老话里的“宁娶大家奴不娶小家女”,迄今为止,不管得意失意,我坚守城市。《芒果街上的小屋》有句话:“他们不会知道,我离开是为了回来。为了那些留在我身后的人。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我感同,不身受,家乡小城,我无数次地回望,暂无回头的想法,它太过喧嚣,不是我的退路。
城市的高价房制造了蜗居蚁族,一线城市的白领据说不少灰了心要向二三线城市迁移,报上说他们“开始怀念小城市里的宁静和安逸”。迁移是为了向高房价投降还是为追求 “宁静与安逸”的生活?这是个问题。如果仅是负担不起高房价而撤退,有没有想过退守有退守的无奈?二三线城市可以有房子,但也一定会有你在一线城市享受过而二三线城市不能提供的,比如公共图书馆,比如各种展览……我有一个同学离开家乡只是因为“连个设备好点的电影院都没有”。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如果说一线城市的鼎沸是哑光的,那么二三线城市的鼎沸就是眩光的。现阶段大部分二三线城市都有修不完的路,挖不完的坑,拆不完的墙,有无视红绿灯的汽车,有呼啸而过的摩托车……还有无数颗膨胀的心。安分跟城市大小的关系成反比,城市越大,因为对抗不了,唯有失声安分;城市越小,人越蠢蠢欲动。
我们还处在发展中阶段,尚未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层次,小城市的内敛殷实,在发达国家有,在中国北宋的《清明上河图》里有,在现实社会里也许有,我不知道(知道也不说,说出来,大家都去投靠,那城市很快被催生为一线城市)。我只知道在现阶段的中国,有幻城没空城,生生不息的人口充斥着任何一级城市。哪里都很拥挤,一线城市腾不出地方容人做梦桃花源,二三线城市同样也腾不出地。山水无情天地老,“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势利之根本从来不在地方,而在钱包里。《肖申克的救赎》里有句话:“你到这地方来,总是恨这种生活,然后适应这种生活,最后离开这种生活。这就叫体制化。”唯有一颗勇敢脱离体制的心,才可能忘情天涯,散发独行找到“宁静与安逸”。
又或者,当二三线城市不再是“妥协”,不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真的就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没有在城里混不下去才回来的自卑,也不用扮大隐隐市的逍遥。工业文明在向生态文明过渡,又有庞大的电子商务网络成全,宅化生活是潮流。人在家里,日行千里,当我们的公共空间转移至网络,网络无城界,谢天谢地,一线二线三线貌似要对等!是貌似,英特耐雄纳尔还没有来到,来的是英特耐尔。此时此刻,同一座城,环线内外,快递费不一样,不同的城能一样吗?
(凌晓棠,特约撰稿人)
中国的城市化
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人类就像鸟儿一样,会不断迁移和流动。中国的城市在唐末五代之前,城市化速度非常缓慢。大约到了宋朝时,由于商品经济发达、最接近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化程度达到空前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起实行严格的户口改革,限制农村人口进城,将人牢牢地禁锢在原地,这项措施对于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可想而知。
但是经济社会有其内在的发展动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是冲破了“狗日的户口(《新周刊》的一期专题)”的束缚,尤其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
从世界发展史上看,每一国经济的起飞都伴随着大量人口的迁移。目前的中国,正处于人类有史以来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正在发生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因此,21世纪影响人类进步史上的两件大事,一件是信息产业革命;第二件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不仅是13亿中国人的事情,也是影响全人类进步的一件大事,因为中国的总人口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未来15年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60%左右。如果届时全国总人口达到14.7亿,城市人口将是8.4亿,农村人口6.3亿。
人们聚集在城市,是出于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城市化的含义并非限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市容的繁荣,更重要的是城市结构的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显示多样化。
我们不能仅仅自豪于这场人口大转移有多么宏大,而更多需要去关注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生活得是否幸福和富有尊严,这一主题将成为恒久的话题。
“特区”运动
一场有关理想和自由的迁徙
在过去若干年中,中国依托全球贸易迅速启动了经济成长,中国人口迁徙由此呈现从内地到沿海、从低密度地区到高密度地区的典型“马太效应”。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并批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是一个力排众议、艰难试水的结果。从此,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步起航。
1985年,当伍继延以学者的身份第一次到深圳考察的时候,内地与特区的巨大差距让他震惊。“这个地方的人,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跟传统完全不同。我们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他们的十分之一,什么单位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选择的自由,而我也有这个能力。”之前以及之后无数的知识青年与伍继延一样都渴望到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去,被媒体界称为人才的“孔雀东南飞”。
在一本叫《海南十年反思》的书中,作者如此回忆当年“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盛况:海南建省办大特区的消息一出,大量的人才便向海南拥来,“十万人才下海南”这句话是对当时各路人马奔海南的一个形象的比喻。
“选择一个城市,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这些城市带着新鲜的气息,吸引了那些有胆识和有能力的人相聚在那里。他们也创造了不同于内地的文化,一时领风气之先。
彼时的社会,酝酿着新的阶层,上行通畅,未来值得期许,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以上文字整理:宋晓鸣)
上山下乡
“失落”与“回归”都是历史选择
2000万知青和他们背后庞大的家庭成员,青春、革命、情感、生与死、爱与恨,“上山下乡”可能是当代主流话语体系中最令人纠结的名词。
关于这项运动的初衷,大略是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贫富悬殊、社会阶级差别和脑力体力差别为目的。当知青们兴冲冲地注销了城镇户口,失去了吃商品粮资格时,还没来得及沉思这对他们的未来意味着什么,迎接他们的却是那样巨大的脑体差别和城乡差别。这一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后来被证明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上山下乡虽然暂时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但是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甚至永久失去了学习机会,以致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一些曾经积极参与过“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城市年轻人,经过在农村艰苦生活的洗刷,致使其彻底放弃了曾经坚信不疑的革命理想与生活理想,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一度道德失序。
1981年10月,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二十五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时说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造成劳民伤财,人民不满,也损坏了上山下乡的声誉。”至此这场曾经浩浩荡荡的城乡人口大转移运动画上了句号,这个曾经影响了中国1700万青年命运,交织着人们光荣与梦想、爱恨与情仇的名词,被送进了历史。当年的城市知青被称为“失落的一代”, 作为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著名作家肖复兴在回忆自己的青春岁月时曾这样总结道:“这一代人对上山下乡的情感是很复杂的,有损失也有磨炼,有诅咒也有怀念,由我们来评价上山下乡,难免带有感情色彩,因为我们毕竟是‘身在此山中’的人,还是留给后代人去评说吧,他们会比我们更冷静更客观。”
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试验,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将解决城市就业和人口问题作为时代背景下领导人发动这场运动的动机。上山下乡是政府倡导下的社会行为,且作为“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人口转移,上山下乡运动对人们意识形态的塑造和对社会新秩序的维护,其政治意义也许一定范围内超出了经济意义。这场运动的确培养了很独特的一代,他们后来成为时代的中坚力量,但是下乡的城市青年并没有变成‘社会主义新农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获得正常的教育机会,这无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对整个国家都是重大的损失。 社会发展的城市化是人类进步的一大特征,农村中小城镇的逐步形成,是中国农村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由于缺乏基础教育,农村的基本政策又漏洞百出,下放知青的努力并不能给农村的发展带来现实意义,却发生了大规模的城乡劳动力的对流。而在知青离开后实行的大刀阔斧的农村改革,才是带来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农村中小城镇化正处于起步阶段,这一过程相当漫长,不是单靠个别省市“一厢情愿”的鼓励“回归实践,学以致用”,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如果说曾经的“知识改变命运”所指向的正是知识分子和知识本身脱离低层次的体力劳动场景的话,那么,就今天无论是从知识的普及还是劳动分工的复杂态势而言,有关知识和命运的钟摆都需要回归到一个理性平和的角度上去了。知识最终带动的是时代的进步,而人在地域间的梯度转移则是历史选择,城市也许可以摆脱一时的就业压力,但人生摆脱不了生存的竞争。
(以上文字整理:黎苏蒂)
西进运动
自此腾飞的美国和美国精神
盘点起世界史上的大转移,人们几乎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的西进运动。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这场大运动不仅是美国人对西部的开发过程,也是美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美利坚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最直观的层面看,几千万人的转移、开拓、创业改变了美国的面貌: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大批的资本主义农场建立起来,西部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原料、出口产品和国内市场;国内统一大市场开始形成;交通运输业也飞速发展……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美国之所以能接续英国长期以来的领先地位,在城市建设和规划、建筑风格、居住形态上引领世界风潮,也离不开西进运动的支撑。在全长达100余年的西部开发过程中,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地区兴起了沿铁路、河港、公路所形成的一大批层次不同的增长中心。在作为经济增长中心的中心城市中,有芝加哥为代表的全国性的中心城市,也有功能各异的堪萨斯、旧金山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由于这些中心城市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西部经济、政治、文化、艺术、教育最为发达、最为集中的核心,同时也是西部各类市场最集中的地方。
诚然,高楼大厦与充裕的物质生活固然是美国人在享受的东西,但显然这些并非他们真正在意的。这点从上海世博会美国馆的布置就可以看得出:蕴含“多元、创新、乐观、合作”等主流价值观的美国宣传片总会比园区的其他多媒体宣传多给人一些思考,因为美国持续的创新活力和欣欣向荣几乎皆源于此。当然,美国精神的形成与西进运动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史学家弗雷得里克·J·特纳说:“一部美国史在很大程度上可说是对于西部的拓殖史。”西进运动中,西部独特的生存要求塑造了美国的民族特性和价值观,同时也种下了美国人的精神和梦想。开拓者们的生活经历鼓舞着某些美国民族特性的发展。当时的西部荒凉偏僻,开拓者们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种自立精神延续至今,成为美国人的价值观之一。除此之外,西部也为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提供成功的机会,这使得开拓者们对未来都持乐观态度,并关心物质财富,这样乐观自信、自我充实的价值观也在这一时期得以形成。
纵观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轨迹,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大国都经历了一个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进程,而这一进程又是与由商业资本主义到工业资本主义的转变联系在一起。美国的西进运动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它的成功和巨大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借鉴。
(以上文字整理:白许晨)
在今年两度房地产调控新政之后,与一线城市成交情况普遍哀鸿遍野相对应的是,二三线城市纷纷喜迎量价齐涨。随着一线城市土地市场饱和以及政策影响力度增大,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房地产企业在土地布局和战略规划方面正呈现出新的趋势,加速在二三线城市“跑马圈地”。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开发商和投资客向二三线城市的大量“转移”,给当地带来的是巨大的新增供应,但如果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需求和收入都没有得到与时俱进的提高,那留下的将是房价上升后的骤然回落以及一座座空置的空城、鬼城,这也将成为此轮二三线城市大跃进之后的大患。
二三线城市大跃进
开发商集体转战二三线城市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不过,在二三线城市拿地规模之大,却不得不让人咋舌,开发商大范围圈地现象正在向全国的中小城市波及。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万科、保利等30多家品牌房企在二三线城市拿地面积占企业新增土地总面积的七成以上,已经远远超过在一线城市的布局。由于一线城市土地市场的饱和和调控影响,二三线城市的价值洼地效应愈发明显,正成为开发商新一轮的抢地目标。
地产龙头万科成为先行者,从2009年开始,引领着其他开发商从一线城市逐渐走向二三线城市。今年2月8日,西安万科以8.244亿元购得曲江新区两幅住宅地块,总面积229亩,同年7月,万科与长安区政府达成合作意向,计划投资70多亿元,在长安建一座规划占地1400亩的新城。事实上,早在2008年,万科便已经流露出布阵古城西安的意向,当年西安万科与新加坡凯德商用产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综合商业项目,是万科布局西安的首次尝试。
龙湖地产自2009年11月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后,其强势扩张就不容小觑。继今年8月斥资15.2亿元竞得烟台养马岛33宗商住用地后,10月底,龙湖地产再度拿下该区域30宗地,合计近7000亩,同时,龙湖还以4.45亿元获得云南玉溪1781亩旅游用地。至此,龙湖地产仅旅游地产规模就已近万亩。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今年8月初,内地顶级豪宅开发商星河湾地产将跑马圈地的矛头指向煤炭大省——山西。据悉,山西星河湾位于汾河附近,占地约1000亩,规模接近北京星河湾的10倍。项目将分6期完成,全部推出大概需要10年时间,其首期规划用地面积就接近100万平方米,售价在1.8万~2.5万/平方米,成为山西当地最贵的楼盘。
地方政府的GDP情结
开发商动辄上千亩的圈地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土地可持续性开发。大规模拿地既保证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又保证了在开发的同时,从土地增值中获取更大利润。一些开发商在二三线城市的单个项目开发时间往往长达10余年之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土地增值的收益空间就可想而知。
其二,地方政府的GDP情结。知名房企进入一个新的城市,往往是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协商的方式拿地。尤其现阶段,在4万亿政府投资的刺激下,各地地方政府无一例外地进行城市开发建设追逐业绩,无数个城市新城拔地而起,迫于对GDP的膜拜,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引进大型开发商,实现大范围统一规划开发。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需要与宏观调控下谋变的开发商不期而遇,掀起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新一轮投资热潮。
“除了省级政府少量的直接拨款外,目前地方政府进行的投资主要依靠开发商。”一位已经进驻某三线城市的开发商表示,为了加速城市建设,地方政府通常会开出较为优厚的条件吸引知名房企的入驻,大体量土地的低成本出让便是其中之一。
房价“补涨”期?
二三线城市楼市一直保持稳定上涨的发展势头,也成为开发商纷纷布局的一大诱因。
自4月中旬第一轮地产调控之后,京沪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成交量和成交均价在5月均出现立竿见影的下滑,而二三线城市则明显表现为涨多于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北京房价环比下降0.1%、上海环比持平、广州下降4%、深圳下降3%,而同期的二三线城市中,8城市环比上涨、9城市下跌,其中石家庄涨幅最大,环比上涨1.7%,沈阳、长春、郑州、武汉等地涨幅均超1%。
而二次调控之后,10月北京和深圳房价环比上涨0.1%,低于全国0.2%的平均水平,上海和广州则均为负增长。但一些二线城市涨幅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湖南岳阳环比上涨超过2%,为上涨最快城市,青岛、沈阳、丹东等城市涨幅均超1%。
从成交量来看,中西部二三线城市成交量涨幅远超四大一线城市,其中海南销售面积683.49万平方米,同比增速为76.4%,销售金额为609.18亿元,同比增速高达159.8%,均居全国首位,河北分别以66.6%和78.9%涨幅次之。
如今,不但是武汉、成都、南京这样的省会城市房价已向万元看齐,就连一些非省会城市甚至县级、地级市,房价也都在不断飙升,成为房地产调控下极为反常的一幕。
有业内人士认为,与一线城市相比,众多二三线城市并没有经历今年年初的量价暴涨,再加上两轮新政对中小城市的影响并不像一线城市那么大,因此市场一直维持稳定上升,处于“补涨期”。
供应大增或导致降价
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上升自然与大环境息息相关,例如中西部地区崛起、地方经济迅速发展等因素,也与不少大学毕业生不再蜂拥一线城市,反而选择竞争相对较小的二三线城市,从而支撑了强劲的刚性需求有关。但无论如何,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上涨与当地经济、人口和工资收入水平的增长已经严重不同步。
在开发商跑马圈地之后,二三线城市楼市或许已经隐现危机。近日就有机构报告认为,大量供给将在明年上半年进入市场,将使得一些二线城市和众多三线城市的房价短暂调头回落。
渣打银行全球研究部数据显示,在2009年二季度人们的购房热情开始兴起后不久,开发商就开始大量购入土地,而今年土地销售量仍未出现大幅下滑。今年前10个月,住宅用地销售总面积达3.16亿平方米,可供建设住宅450万套,同期,这些城市共有约200万套住房售出。
这些供应将主要集中在二线城市及其他三四线城市,包括天津、广州、武汉、大连和厦门等城市,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供给冲击,这些城市的房价将面临更大的下跌压力。
(潘秀林 网易财经记者)
2010年3月,正是土地市场最火热的时候,“两会”的刚刚召开也抵消不了买地的热情。北京四环外的大望京拍出了楼面价2.75万元/平方米的天价,中标者是中字头的远洋地产。地产大佬任志强和潘石屹在微博上相互调侃“穷”,自己“买不起地买丢人”。现在看来,这像是一线城市2010年最后一波疯狂。
今天,在调控高压下,一线楼市陷入成交量降低、价格稳中微跌的僵持局面。刚刚发布的月报显示,11月,上海、北京、杭州、深圳几大重点城市成交面积同比下降了40%以上。但二线城市在重重调控下依然显现出量价齐升的大好局面,出现了难得的“一二线脱钩”的现象。这样的情势诱得更多地产商将目光转向二、三线城市。
事实上,早在2009年,一些敏锐的地产商已经先行一步。万科地产2009年新获项目44个,其中二、三线城市占比超90%;保利地产2009全年拿地总支出超过300亿元,其中二、三线城市投入200亿元。金地集团去年新增土地面积中,二、三线城市占据81.9%。 今年以来,更是几乎所有的一线地产商都开始掘金二线城市。
二线楼市生态不同,同样已到下半场
一线地产商纷纷进军二线,是战略转移还是权宜之计?现在进入二线,还来得及吗?戏谑一点讲,我们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为什么要进入?守不守得住根据地?
进入二线城市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在重磅的房地产调控下,尽管资金链条还没有出现紧张,一些地产企业已经在预防重点城市的持续调控可能带来的风险。这个时候进入,纯粹是降低风险的无奈之举。业内不少企业的动作都已经显现这方面的考虑。二是,地产企业真心研究发现,一线楼市存在泡沫,二线楼市正在稳步上升。进入二线市场是基于对未来二线城市发展前景的看好。这两种不同心态,将对他们进军二线的成败产生巨大的影响。
2009年年初到2010年房价稳步上涨,楼市持续回暖超过一年,大的房地产商普遍“不差钱”。但是一线城市地产的高利润已经吸引了大量的竞争者,甚至实业资本、资金雄厚的央企也参与其中。当手握百亿都只能押宝一块地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被挤压”者。这些较早进入二线的地产商和为分散风险进入二线市场的行业巨头构成了第一股势力;在本地市场上,也有一些深耕当地多年、资源丰厚的本地房地产开发企业,他们构成了第二股势力。前者拥有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理念,后者拥有本地经验和熟悉的营商关系——在二线城市中,这是尤为重要的一点。而或通过收购项目,或通过购买土地,刚刚进入二线的房企,将同时面临着来自两股势力的竞争。
二线城市与一线楼市生态的落差,譬如营商环境的微妙变化,也可能将成为一些房地产企业跨不过去的坎儿。华远西安和青岛接连不断地闹出新闻,也许正给了我们警示。
而不可忽视的另一点是,在一线城市热潮的带动下,二线城市的房价在过去十年里同样经历了翻倍再翻倍的过程。加上本地房企和资金实力雄厚的巨头多年发掘,无论是从需求层次和整体价格水平上,二线楼市都已经进入“下半场”。
辉煌不可复制,上涨仍有可能
在绝非竞争蓝海的环境下,房地产企业依然对二线市场热心有加,是看好二线市场 “下半场”依然前途光明。在将蛋糕不断做大的前提下,人人都能分得其中的一杯羹。如果我们基于货币泛滥不可能马上改变的现实,房价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毕竟相对于一线市场动辄超过两万元/平方米的均价,二线市场平均不到一半的房价水平实在令人遐想无限。
但未来的五至十年,二线城市还有可能复制一线城市过去五年翻番飙涨的历程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过去十年,我们能够拥有高速增长的房地产市场建立在两个基础上:
一是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各个市场的繁荣。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巨额外汇储备引起的被动发钞,四万亿的经济刺激,共同引发了巨量的货币投放。但中国的下一个十年,多数经济学家普遍预测中国经济的增速将进入下行区间。而通胀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货币闸门也或将逐步缓缓关闭。
二是1998年开始实行的房改使得这一代人的父母在拥有了自己的住房,让他们有足够的资金资助下一代购买房屋。而未来十年,来自父母的资金即将大大减少。
在两大前提的缺失下,再想复制前十年的辉煌已无可能。
短期内的二线城市,很有可能承接无处可去的流动性,经历一段快速上涨的过程。但是,房地产的开发周期平均接近三年,现在刚刚进入的开发商已经无缘享受这一收益。
而唯一可能的利好也许是,中国的城市化率还不高,但特大城市已经显现出生活和环境上的饱和。未来十年里,一些现在的二线城市有可能会成为千万人口级别的巨型都市。城市化滋生的巨大的居住需求,依然是房地产市场持续的基础动力。未来的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极有可能经历略高于经济发展速度的稳步上升。
从这一点出发,有信心选定二线城市做深耕打算的企业,一定能在继续城市化的过程中,获得勤劳经营的收益。而为赚快钱,现在开始进入二线市场,希望在二线城市复制一线辉煌的企业,也许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年代。
(贺颖彦 蓝狮子工作室财经编辑)
一年前,大概没有人想得到,逃离“北上广”竟然会成为2010年的关键词。
逃离北上广,是一种新的生活选择和生活方式的夸张说法,指的是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在白领中兴起的一种思潮:离开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到那些有魅力的二三线城市去安放青春。其实,天地广阔,与其在高度竞争和机会狭窄的核心城市与人肉搏,大可以换一种活法,换一种选择。
“魅力小城是什么?就是体量不大、功能多样、适度融合、业态丰富、公共交通便捷、人气旺盛、认同度高、幸福指数高的城市。”这是中国的城市化最热情的布道者李津逵教授归纳的。他表示:“在一个城市里除了可以赚钱,还可以吃喝玩乐,让人流连忘返才是有魅力的表现,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城市魅力的关键。而要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无论在宏观的产业城市布局上,还是微观的公共服务乃至社区氛围的营造上都要兼顾。”
事实上,我在2010年,去了很多个北上广深之外的城市,在其间,能够感受到中国的城市化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不再是特大城市作为主导,许多城市也已经更加务实地规划自己未来。在一个国家城市化的不同阶段,研究城市的主导学科会有所不同。例如在目前,我们国家研究城市的主导学科正从建筑学转向经济学。但是我相信,未来研究城市的主导学科一定会从经济学转向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人的,研究人和人之间形成的关系,研究人群的识别与认同,也就是文化。
假如没有人,没有文化,再美丽的城市也如同一个没有了珊瑚虫的珊瑚,是一个徒有其表而没有生命的人类社会的躯壳。
城市的文化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来看,狭义的文化,包括诸如教育、文艺、出版、音像等事业;而广义的文化,则包括一个城市所拥有的全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如果把一个城市的文化比做一个苹果,那富有光泽的表皮就是这个城市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例如城市的街道、广场、绿地、天际线,等等;苹果的果肉是这个城市所有的软件,包括它的运行规则、行为方式等;而苹果的核则是这个城市文化的核心,就是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所具有的独特的心理结构和精神动力。城市思想家沙里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让我看一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城市中的人们在文化上追求什么。”
城市魅力是对城市的一般功能的超越,是指城市除了具有一般城市的功能及特征之外,更具有一种个性化的精神风采,是一个审美概念。
舒适安逸是一种感受,是生活方式的舒适和精神状态的写意,是需要通过具体化的有机体表现出一种安逸的美学特征,是审美活动的感受。
发展机会是城市的功能,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城市根据自己的优势对发展途径的选择;二是指城市为人们提供和创造发展机会。但无论从哪个侧面理解,它都不是城市的魅力之所在。城市魅力和发展机会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魅力是一种审美评价,发展机会则是实用评价。
应该说,每一个城市都有了自己的文化基因,而一个地区的文化往往集中体现在这个地区的首府,比如成都之于四川,广州之于广东,郑州之于河南。在数千年时间里,基于这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形成了这个地区人们的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构成了这个城市的人与那个城市的人之间识别与认同的文化标志。
当然,全球化的过程中将会产生许多的世界城市、全球城市。这些城市的能级处于跨国、跨洲,甚至世界级别,因此它的文化也就冲破了地域的局限。从文化上来讲,纽约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美国城市,上海也不单单是一个中国的城市,深圳就更不是一个广东的城市。
谁能够找到自己城市的文化特征,谁能够据以制定和实施城市的发展战略,谁就能够找到提升城市价值的“金钥匙”。河南有不少历史名城,如果能够在今天找到自己的真正文化基因,充分发挥市民在城市文化建设之中的努力,那么对于打造自己独特的城市魅力就非常有希望。
在经济学上,凯恩斯学派希望用政府的干预来弥补市场的失灵,而自由主义经济学则认为,政府失灵比市场的失灵更糟。同样,在城市规划学界,也有类似的哲学思考。20世纪有几个全球著名的城市规划大师的作品,比如巴西的巴西利亚和澳大利亚的堪培拉,都堪称是规划大师的得意之作,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原因就是这种充分体现规划师主观意图的城市空间,比起那些千百万人在生活中不断地磨合、调整、维护着的生活空间来,少了很多的温馨、亲切和记忆。
放眼全球,所有国家经济首都的中心商务区,都一律是超高层、钢结构、玻璃幕墙,这是金融中心寸土寸金的地价决定的,在这样的地段上要满足社会需求的话,最有效率的建筑形式就只能是这个样子。那么,城市的文化又将如何在城市的建筑中得到体现?我想,恐怕在这样的几个方面:
一、在低不在高。所有的大城市,抬头去看它的天际线,是无法看出城市文化特点的。但是低下头来看街道的尺度,看两侧的店面橱窗、招牌广告,看街头各种市政设施,就比较容易看到这个城市的文化。
二、在里不在外。所有的高层建筑,外墙材料都是“现代化”的,除了色彩有时候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之外,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其形式在世界各国都是趋同的。然而,室内的装修风格、室内的装饰和陈设却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
三、在神不在形。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中,能够表现出一个城市独特文化价值的,绝不是哪一座单体建筑、哪一条景观大道、哪一行行道树。看一看深圳蛇口和华侨城,道路并不宽,却有起伏、有曲折,尺度宜人,真有一种从骨子里透出的贵族气。
所以,在这篇短文的最后,笔者很期望,河南建业等开发商,能够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之中,有更好的视野,有更专业的追求,做出更多的贡献。
(陆新之,商业观察家,地产媒体资深工作者)
作为国内房地产投资基金的制度创新者,中城联盟投资管理公司(下称“中城投资”)源自中城联盟,但从行业意义看,它又为中国房地产开发经营探索建立了专业化、社会化资金的投融资平台。自2004年4月出任中城投资总经理,路林已执掌这一平台逾六年。在他任内,中城投资产品更加丰富、业绩亦稳健而优良,这已是有目共睹。
抛却商业视角,难能可贵的是,在一个股东如此多元化、背后站着如许多行业大佬的产业基金中运筹帷幄,他保持了游刃有余的状态——在中城联盟共同的理念之下,中城投资也显露出了鲜明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取向。而这一点,相信与路林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技巧是密不可分的,当然,追寻这些本真的元素对于一个人事业和人生的影响,也是老友记栏目一贯的视角。
初冬的上海,《建业》编辑有幸与路林先生有过一次自中午至黄昏的深谈,颇有“南人北相”意味的他难言英俊,但其机智和洞见却让人受用无穷。浮躁的时代赋予很多人一顶学术上的“帽子”和“专家”的虚名,但相信一个“不求甚解”的读书人在路林那里会遇到真正的挑战。因为,他身上完好体现了传统读书人对待知识和人生的态度,在专业领域的体认实践之上,他的方法论和价值判断总是独出心裁。与往期“老友记”一样,我们放弃对他商业成就纸面上的详细追溯和呈现,而用更多的笔墨关注他的人生哲学和行为方式。虽转述难免挂一漏万,但我们相信这依然是富有启迪的。
另一种励志故事
一个典型的当代版励志故事往往会被描述成白手起家式的创富神话,而时光倒流二三十年,当时的励志故事的主角可能无一例外都是考试高手。就像小说家路遥在《人生》等小说里描写过的那样,许多人借由考试,突破了人生的种种阻碍,完成关键一跃。在高等教育入学资格争夺激烈的上世纪80年代,路林在各种考场中无往而不利,这为他的人生争得许多先机。据说,他当年考试必坐第一排,并要第一个交卷子;研究生考试98人争夺两个名额,他也照样知难而上,如愿上榜。在他看来,学业的优异主要源自追求卓越的本能和时代氛围的影响。作为家中的老大,他一开始就树立了自强的精神,“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的奋斗理念早早就已确立;此外,那个时代特有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也可谓他的一条重要精神主线,牛虻、加里波第、保尔·柯察金这些英雄人物都在不同侧面提供激励,对“进步性、发展性”的不懈追求促成了人生“无需扬鞭自奋蹄”的状态,他们信奉的是“革命者永远年轻”。
当然,“考试高手”只是路林求学历程的粗浅描述,而职业经历于他更有丰厚的馈赠。本科甫一毕业做大学教师,历练的是系统性的表达能力和公众讲演的渲染、互动技巧;课堂管理是最早的管理实践,他总结道,优秀的管理就是在尊重人的前提下把事情做和谐。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宣部的工作则考验了他对文字、文体的把握运用能力,如何以更简洁的文字呈现主题思想,如何淬炼论点、以及保持清晰的逻辑思辨能力。当时的领导训导他们时,经常举胡乔木某次起草重要文件时被毛主席发回重写27次的例子,从此侧面可见他当时文字工作标准之高、要求之严。这些经历无疑都为他之后搏击商海提供了方法和技巧上的重要铺垫。
追溯他的事业历程时我们发现,路林版励志故事的真正发人深省之处在于,迥异于当世那些令人耳热心跳的成功神话,他的上进态势波澜不惊但步履厚实,把握了机遇又不沉迷机会主义,颇合中国传统读书人“内圣外王”、“修齐治平”之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皆源自知识结构的扩展和人生修为的积淀。
“庖丁解牛”论人生
“百业道自通,百国理自同”,事实证明,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和真理是唯一不变的,但认识它的切入点、路径、范式却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方风雷认同“半部《论语》治天下”、老胡则笃信“嚼得菜根者百事可为”,而路林推崇的则是短文《庖丁解牛》。 不谋而合的是,他们都认同知行合一的精神:对规律的体认应一以贯之在处世哲学、为人之道、行为方式乃至商业模式之中,不能割裂分离。
路林谈处世之道,虽没有每句必提《庖丁解牛》,但其精妙之处,只有结合这一奇文才能更见透彻。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世人常将“有间”比作客观规律,而“无厚之刀”则是与之相适应的行事方式、理性认识。路林之“利刃”,其一在于“做正回报”,也即“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点体现在商业模式上,“做增量”是投资行业的基本职能;而在为人处世上,讲求从对方立场着想,给朋友积极的回报,做奉献型的人。另外,与许多优秀企业家一致的是,他非常注重以长时段的视角来判断事物。以自己的博闻强记,他更在马列主义经典作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引用了有关观点来论证这一点。由此出发,他提到,人类历史中的长波理论是可靠的,而短波理论则变数很多,因此短线行为是机会主义的,虽能在一时获得暴利,但它产生的不良后果最终仍是需要“摊销”的。
虽庖丁有云“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但路林无疑认为,道的收获必须建立在技的熟练之上,而技能熟练的基础则是果敢的行动、尝试,所以他推崇“行甚于言”,更恪守“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准则。他说,人总是想的事情比说的事情多,说的事情比做的事情多,做的事情又比做成的事情多。想法和事情做成的可能性是个收敛浓缩的过程。有想法而不去实践永远不知道对错,勇敢尝试即使错误也最起码可以进二退一。这种阳光的进取精神,也是他身上显著的标签。
重新认识工具书的价值
客观讲,与路林对谈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他的知识体系深且宽,与之相较,你会暴露许多知识盲区;此外,他对知识的把握是精准确切的,引经据典很少有模糊之处,这对于读书浮光掠影的人压力很大。路林的这些特质,与金融投资行业职业性的严谨和周密是分不开的,但不可不提的是他独特的学习方法和认识论。
路林认为,思维方式的形成有三种决定力量,分别源自经历、交流和读书。而贯穿其中也是最为紧要的则是悟性。这里的“悟性”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更像是一种心态的修为。他有两个观点可以简单诠释它的涵义:人要甘受委屈,不怕被误解,只有虚心才能腾出心灵空间,收取大彻大悟;其次,年轻人最重要的是获得体验和经验,吃亏或受骗都是成长过程中可资珍视的经历。
就读书而言,虽阅读兴趣广泛,但路林坦言自己最喜欢的书乃是工具书,他甚至有打算在退休之后创办中国少见的专门工具书店或图书馆。对工具书的最初喜好是从地图开始的,世界视野、无限的未知事物、探索的雄心……皆从中来。工具书的实用性也更容易使人找准知识与现实间的线性联系和深层影响,以达到他欣赏的读书境界——读进去,还要读出来。
读进去,亦要读出来——有经世致用的踏实,更见浓厚的人文情怀。一番深谈只如盲人摸象,但相信要读懂路林的人生智慧,必须经由此两个维度。
当中国网友正在对360和QQ战争卷袖围观时,大洋彼岸的网民们却正沉醉在对电影《社交网络》的激烈讨论中。美国网民感受不到帝企鹅的威力,因为在“攘外”前,帝企鹅正在全力“安内”,这“安内”的手段极尽歹毒刁钻之能事,恍若时光倒转至“文化大革命”那阶级斗争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国网民感受不到Face book这影响着西方五亿网友的web2.0大鳄的威力,因为它在中国永远都是“该页无法显示”。但是通过《社交网络》,这表现Face book成长经历的电影,我们可以一斑窥豹,从一个侧面了解web2.0时代的丛林法则:以阶级斗争为纲。
Asshole不重要,酷才是王道?
罗马不是一天、一个人建成,在建造伟大的罗马城时,不同的时代精神角力,不同人群的观念碰撞是最牢固的胶合剂,粘起了这座伟大城池。而Face book则在这个虚拟时代众城邦中享有罗马城的地位。
电影八卦的是web2.0时代最成功的案例——Face book成名记。因此它在web2.0时代有象征意义。爱德华、双胞胎兄弟、肖恩·帕克、马克·扎克伯格是推动Face book成长的四股力量,但他们却有着风格迥异的四种性格,分别代表四种时代精神。四人合纵连横,为了争夺Face book斗得你死我活。Face book就如同站在花楼上抛绣球选夫的大小姐,她对四人的取舍,代表的是web2.0对时代精神的筛选。
如果按一般的模式来拍电影,双胞胎兄弟的身份适合被拍摄成真命天子。他们有王子的基因:家境优越、外表帅气;德智体全面发展:赛艇一般,奥运第六;思维超前,最先提出“社交网络”创意;待人彬彬有礼,得知马克偷了他们的创意后还做谦谦君子。他们,理应是既得江山眷,又抱美人归的典型。
爱德华则会成为励志片的主人公:他一般的出身、一般的帅,一般的讨女孩子欢心。上学时努力进精英会,创业后梦想做兢兢业业商人。他,应该被塑造成奋斗改变命运的草根英雄,教导人们人生就是爬台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肖恩·帕克则是类似“风尘三侠”式的人物:生性洒脱、风流倜傥,在“一夜情”时发现Face book,慧眼识得马克·扎克伯格。他适合出演公路电影,给人们暗示:生活就像电影,比电影还要精彩,可以做浪荡游侠一剑光寒十五州,可以脚踩哈雷摩托车,永远飙在云之此方、活在山之彼端。他的生活永远浪漫写意,但永远在别处。
但是要拍这电影的导演是大卫·芬奇。《七宗罪》、《搏击俱乐部》、《返老还童》等电影早就给他贴上了“无奇不有”的标签,按理出牌绝不符合他的鬼才作派。何况,他要表现的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这是个个性被细分成点击,量化成比特的web2.0时代。一板一眼弯不出芙蓉姐姐的S曲线,按部就班照不亮拜月教主小月月,循序渐进更炼不成马克·扎克伯格。
是的,这个时代是属于马克·扎克伯格们的。虽然他无背景、不帅、社交障碍、是女人的绝缘体,但技术出众,执著而无所顾忌。可以边喝啤酒边做黑客边报复前女友,破釜沉舟只为把她名声搞臭;可以把双胞胎兄弟“社交网络”的创意顺手牵羊地“拿来”,创新成自己的Face book;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肖恩·帕克把爱德华,他这唯一的朋友、创业的最初搭档扫地出门;然后,心安理得地把肖恩·帕克,这自己的伯乐一脚踢开。他只要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Asshole(混蛋)。他的前女友这么说,他的律师也这么说。这句话一语中的,道出了web2.0时代的生存法则:网民不介意你人品是否Asshole,只在乎你的产品够不够酷。
双胞胎代表古典精英,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已不再优雅而有秩序,于是双胞胎兄弟OUT了;爱德华代表草根阶层,他们会是社会的中坚,但却不是顶尖,而web2.0是一个“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 的时代,于是爱德华被PASS掉;至于肖恩·帕克,够混、够酷、够后现代,但是他的酷和混超出了这个时代的接受能力,于是他和Face book不再兼容。唯有马克·扎克伯格,够混、够怪、酷都恰到好处,因此这个时代是他一个人的舞台。
社交靠网络,“非死不可”?
Face book是一个社交障碍建立的社交网络。社交网络能爆红,只因为网络时代,我们已经集体社交无能。
我们宁愿一有时间就通过微博了解不认识的人生活琐碎,却不肯抽出一个下午陪朋友聊聊天;已习惯在三更半夜,以从朋友的QQ农场中偷菜的方式表达问候,却不肯每天清晨和同事狭路相逢时轻启朱唇道一声“morning”——格子间已把我们的生活隔得支离破碎而又索然无味。当21英寸的显示器已变成我们生活的标配时,我们已没有了其他追求,只能寄希望于它是潘多拉魔盒。能从里边跑出林妹妹,或者田螺姐,给我们的生活撒把盐,拯救味蕾。
但是从潘多拉魔盒里跑出来的却是马克·扎克伯格哥哥。他给我们的许诺是:在社交网络中,你不再是社交障碍的大多数,有成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巨星的可能。于是,我们就被拉进显示器,从此欲罢不能。于是,Face book短短的几个月就从哈佛的宿舍传遍了欧美两大洲。
凭借Face book网友们交到的是万千“朋友”,凭借Face book马克·扎克伯格夺得了“全球最年轻富豪”的称号。然而,“朋友”之于网友只不过是网页上一张2寸照片;财富之于马克也只不过是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波动的数据。E时代就是把一切泛化和虚拟,表面上给我们无限可能,实则让我们阉割了我们的全部功能。还记得《天使之城》中的台词吗?“I want touch you”(我想触摸你)。为了触摸到自己喜欢的女孩,尼古拉斯·凯奇放弃了天使的身份,放弃了永生,堕落人间,只为触摸女孩皮肤时那一丝质感与温暖。
这个时代有太多的诱惑,让我们摇摆不定。肖恩·帕克就是这样的典型:肖恩·帕克只因迷恋高中拉拉队长而为引起其注意而创立了音乐分享网站,但是他的音乐分享网站办得风生水起后,肖恩早就忘记了他建网站的初衷。在他眼中,曾迷恋的拉拉队长早就成了路人甲,因为可以信手拈来的维多利亚内衣模特、网络可随意下载的女友已让他应接不暇。如果再有Face book这样的交友网站为虎添翼,我们该如何为“友”下定义?所以,编剧选择让肖恩·帕克出局——你的常规社交已够,没必要再在社交网络上抢社交障碍者们的地盘。从这个角度看,一直对前女友恋恋不舍,做出Face book只为博得她关注,成名后始终关注她的马克·扎克伯格,虽然很Asshole,但却可爱得多。
剧中有意识地拿年轻的马克·扎克伯格和年轻的比尔·盖茨作对比。同样才华横溢,同样引领潮流,同样稚嫩而羞涩,同样哈佛退学,创立自己的帝国。只不过,比尔·盖茨就如船长,知道自己的航向,而马克·扎克伯格的成就,却是无心插柳:马克为了报复前女友而创立Face book,当Face book让他万千宠爱在一身时,他却独自落寞地“偷窥”前女友的Face book账户。对她来说,这个网站是因为对她的恨而生,但却不妨碍她上传她那些笑得花枝招展的相片,她有可能通过这虚拟的社交网络结交新的男友,很快马克就会成为她的路人甲。而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对她永远也不能释怀。
现实中社交障碍的马克·扎克伯格,当他建立世界上的社交网络后,他的社交恐惧也不会消弭,相反会愈演愈烈。因为,就算社会进化到虚拟社交时代,社交越凶猛,“马太效应”就会越明显:多的越多,少的更少。虽然马克·扎克伯格创立的网站很酷,但是这酷却和马克·扎克伯格本人不相干。长夜孤灯酒作伴,独自对着电脑屏幕敲一整晚代码,换来的关注,远远不如她在花前月下一张光鲜的倩照时,他明白了,社交障碍的人即使把社交场所转移到网络上,只会变成“社交贫二代”。
然而,虚拟社交已伴随着Face book的成长变成时尚。传统社交之于虚拟社交就如同纸质书之于电子书,只需用“日薄西山”来形容。速度之快,连马克·扎克伯格也不曾想到过。
Face book没有来中国,但是有才的中国网友早就赐予它“非死不可”,这极具象征意味的中译名。当360和QQ的web2.0王者之战正酣时,传出了马克·扎克伯格将携华裔女友来中国,要把Face book带进中国的消息。
是深谙阶级斗争之道的Face book,还是丛林法则洗涤过的web2.0;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交往,还是虚拟的社交网络,到底谁“非死不可”?
(雷虎,上海媒体人)
山水共妖娆
关于五行学说,《左传》有云:“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遍览舞钢之后,这句古言忽然就自动浮现。现代新兴城市往往依某一资源而兴废,少见舞钢这样位于中原腹地的小城,金、木、水、火、土等元素均无一缺位、性格鲜明又相容相生。恍惚之间,这座小城的政通人和、恬静生活只有用古老的中国哲学才能解释得更加圆满。
独立建市之前,舞钢隶属舞阳市,而战国时舞阳属韩,称合伯,即已是著名的冶铁铸剑重地。苏秦曾说:“韩卒之剑戟皆出于棠溪、合伯、龙渊。”而史上著名的龙泉宝剑,就是用杨庄乡龙泉水淬火制成的。舞钢之“金”在现世更为张扬。最新勘探显示,舞钢一地的铁矿储量即有6.6亿吨以上,占河南省总储量的73%以上。坚实的矿产资源是舞钢的立市之本,亦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特色,比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近日就正式认定了舞钢市“中国冶铁文化之都”的称号。
土能生金,金多土弱。舞钢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接地带,为群山环抱,虽山多不高不险,但胜在层峦叠嶂,姿态万千。舞钢之山,好看更好玩,山中多奇石、有传说、有茂林、有修竹。周围的二郎山、五峰山、九龙山、九头崖,山山不同,无论走进哪一座山,都让人流连忘返。宋代诗人黄庭坚昔曾来游,留诗曰:“青山如马努盘旋,错认林花作锦鞯。君不据鞍朝玉帝,岂宜长作市门仙。”
一座城市因水而灵动,对于北方城市而言,更是如此。所以,未见其城即闻“南有苏杭,北有舞钢”的美名,我们就会知道,这座城市是绝不缺少灵气的。“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句诗几乎可以直接借来用在舞钢。依傍于城市附近的,有新中国成立后的治淮第一坝——石漫滩水库。水库三面环山,大坝巍然屹立、气势恢宏,水库周围为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秀丽,树木茂盛。世纪之交,又新建田岗水库,与它形成珠联璧合之势。丰盈之水,妩媚了城市风光,也温润了区域内的小气候,舞钢年平均气温约15℃,十分宜人。当然,这水更丰富了市民生活趣味,水灯节、龙舟赛……这里有着北方少见的民间文化活动。
依山而建,傍水而立,因钢而兴,居于舞钢,楼台也是看台,开门可见真山真水,开窗便是风景如画,实在羡煞旁人。古人讲堪舆学,今人研究的是居住环境学,虽对此一概不懂,但想到风水宝地这个词,我们总是无端觉得舞钢最当得起。
(以上文字执笔:白许晨)
梦想照进现实
舞钢这座城市给人的印象,大概不算直观也并无鲜明特色,它的闲适不是成都之安逸,它的发展也没有深圳之速度,它的产业化更不比上海之国际化……作为中原地区历史悠久却身份年轻的新型工业区,舞钢之特色,特别到无法被复制。
这个撤地改市仅仅20年的地方,俨然已经初具一个现代化生态工业城市发展所需的几乎所有要素。它有着中原城市共同的大气、厚重之感,也独树了灵动、和谐的舞钢特色,于是我们试图从社会形态来探究形成舞钢“和而不同”特征的原因所在。这座城市拥有着占其人口三分之一的公务员数量,对于一个刚刚符合建市标准的县级行政区,政府为舞钢的发展投入了相当的人员配备与行政保障。不得不说,有计划的行政干预从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舞钢的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比如当下,政府正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有计划地把欠发达的城中村及周边郊野纳入城市构建蓝图,进行大刀阔斧的规划改造。包括正在启动中的大规模创业发展服务区建设,用美学规律塑造城市,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采用资产置换、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城乡一体化,舞钢拥有兼容并包的社会态度,并且始终敢于探索实践。
快速发展的动力来自移民城市的梦想,这里汇聚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从沈阳、包头、四川等老钢铁工业区内迁的外地居民,大量钢铁工人及技术、管理人员响应当时政府号召随工作集体调动至此,构成了日后舞钢城市人口的主体。“不患贫而患不均”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经济发展的根源,靠山吃山的舞钢人,正享受着传统工业勃兴、城市化改造带给他们的富足生活。以传统冶金工业为支柱的舞钢经济,由于各地大型钢铁企业的进入,进一步加快了其产业化进程,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除了高额的纳税和骄人的GDP,也使较为平衡的人均收入在这里成为可能。行走于恬静从容的城市街道,在今天的舞钢,我们仿佛能感受到某种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在这个人口近32万的小型地级城市,全面覆盖了令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都望尘莫及的无缝式医保。“敢为天下先”的舞钢人,及时认识到:如果失地农民、下岗职工等处于社会边缘人群的医保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势必会对舞钢市的安定和谐造成一定影响。舞钢是全省7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之一,城乡一体化不能总是看城市发展,财政是公共财产,非城镇人口与城市人口一样,应该享有均等的权利和保障。
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政策体制调整及时、工业化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带动了就业结构现代化以及职业结构高级化发展,中产阶级的加快崛起,使舞钢的社会阶层结构逐步向最稳固的“橄榄形”现代阶层结构变动。与此同时,阻碍阶层结构优化的因素得到及时调整,社会阶层流动更加顺畅,社会底层差距不断缩小,最终形成以中产阶级为主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这是人们所期待的理想社会日后的发展走向。
把梦想照进现实,舞钢再一次走在了前头。
(以上文字执笔:黎苏蒂)
在这里的他们
“他回到家乡的时候,路边站满了乡亲,都想要和他握手。”舞钢市创业发展服务区指挥部副总指挥长赵天金回顾着当年的盛景,脸上的笑容蔓延开来。
他,就是从舞钢走出去的上将曹刚川,最终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照片上,他的面孔很“中原”,善意中流露出微笑。查阅他的资料,除了显赫的履历,其语录中也充满了威严的外交辞令。他的个性因为就如谜一样令人难以参透。
他是舞钢市人民的骄傲。2003年至2008年间,身为国防部部长的他,肩负着一个国家的和平使命,可以想象该有何等的荷重!他的荣光与成就,折射着舞钢人的某种精神禀赋。
时光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包头、攀枝花、邯郸……四面八方的人们来到这里支援钢铁厂的建设。普通个体的人生轨迹,隐没在大历史的洪流中。他们告别家乡,在这里生根发芽、生老病死、繁衍后代。
作为新中国最受宠的第一代工人群体,他们无疑是幸运的,舞钢钢铁公司的长期兴旺,让他们过着舒适而体面的生活。
移民城市意味着文化的杂糅和多元。从大江南北来到这里的人们和城市的山水参与塑造了这个城市的气质。不能不提的是,舞钢矿产资源丰富,足够生长在这里的人们若干代富足地生活。充足的拥有容易令人呈现出自信的状态。因而小城的人们表达出一种独特的天性,既有中原的厚道大气,又拥有多元文化的灵气与从容。
俊民带着“小分队”①来到了这里。这个时代,是一个无以复制的大时代,铁马冰河,轰轰烈烈,建业和舞钢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创业发展服务区的整体开发项目,正是万千景象中的一幕。
俊民在拥有山岭、丘地、平川等复杂地形的宗地上走了无数次,他也畅想了无数次这片土地的未来。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地领悟到老胡关于“站在战略和城市的高度”的思考: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城市?我们能为这个城市带来什么?
就这样,这一群来自建业的异乡人,和这个城市融为一体了。
(以上文字执笔:宋晓鸣)
①2010年3月11日,舞钢市政府与建业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6月1日,建业与舞钢政府签署BT投资合作协议。9月16日下午,在舞钢市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储备中心大厅内,随着槌音落下,集团成功摘得舞储(2010)-23A、23B、23C、23D号宗地。
回望幸福,发现美好——建业物业2010年11月建业幸福家活动。
每个家庭的幸福各不相同,而每一张老照片的背后都有着特别的幸福故事。每个人,都留存着一些老照片,这些照片,也许尘封了很久或已逐渐褪色,但岁月的流逝却会让它们弥足珍贵。由建业物业发起、面向建业全省社区统一开展的“建业幸福家” 活动以“一个家庭的两张照片”为切入点,以一脉温情的回忆、一份贴心的礼物,引领业主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亲手制作感温魔术杯等环节,来回望幸福并发现眼前生活的美好,从而让参与活动的业主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老胡个人捐款5000万元 创河南慈善史纪录。
11月30日下午,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回报社会·奉献爱心”捐赠仪式。 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以个人名义捐款5000万元,用于支持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及儿童美术馆建设。这次的捐款,和以往有着很大不同。老胡将委托其名下的慈善基金与河南省文化厅协商成立项目建设、管理和实施工作机构,共同促进捐赠资金的高效合理利用,推动项目的有效实施和运营。河南媒体从省慈善总会得到证实,此次捐款在河南慈善史上创下了一个新纪录,是河南本土企业或个人单笔捐赠最高数额。
清华大学MBA中原行再度走进建业。
11月24日,清华大学MBA河南同学会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的部分在读MBA一行30余人在清华大学陈章武教授的带领下,对建业集团进行了参观访问。这是继今年7月份清华MBA同学会来访建业之后的第二次交流活动。活动中,集团独特的省域化战略和企业社会责任感赢得了来访嘉宾的普遍认同和一致赞许。此次交流活动作为清华大学MBA河南同学会中原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建业集团作为河南优秀企业代表的风采,增进了知名院校MBA学员对集团的深入了解,对于搭建集团与优秀人才之间的交流、引进平台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010中原经济大奖,建业榜上题名。
2010年11月27日,经大河财富(中国)论坛2010年会评选,澳门原料大全44666c董事局主席胡葆森荣获“2010中原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建业·壹号城邦荣获“2010中原经济十佳发展力项目”。两项殊荣的获得再次彰显建业集团品牌实力和企业领袖风范。
建业物业荣膺中国物业服务百强殊荣,河南排名第1位。
2010年11月10日,在香港举办的“2010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研究成果发布会暨第三届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家峰会”上,河南建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日益增长的综合实力与不断提升的品牌价值入选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全国排名第36位,河南省排名第1位。中国物业服务百强,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指院三家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通过准确地量化企业服务规模、发展潜力、盈利能力,全面评价企业的综合实力,其研究成果已成为评判物业服务企业经营实力及行业地位的重要尺度。
中国明年有望带动全球经济增长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近期发布报告说,由于美国放慢脚步,中国的持续快速增长有望让中国在明年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这份全球年度展望报告说,至少从一个经济指标来看,中国甚至仅用两年时间就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在10%,2011年可能达到9.6%。相比之下,美国经济明年将放缓至1.2%,而2010年的增长率为2.6%。
按照最常用的衡量经济规模的标准,处于第二位的中国5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与美国近15万亿美元的总产值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按照这一标准,中国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可能需要10年以上时间才能赶上美国。
但当考虑到购买力平价因素时,情况就不同了。购买力平价因素考量的是一国货币在国内实际购买的商品与服务。考虑到两国相同产品价格上的差异,换句话说,衡量两国民众的实际购买力,中国的经济规模到2012年可能超过美国。
再往前展望,2020年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占到的比重可能达到近四分之一,而美国为15%,西欧(包括法德在内的欧盟15国)为13%。
按照经济状况的另一个衡量指标——人均产出来看,中国远落后于美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4.6万美元。而中国的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
信息来源:《华尔街日报》
“定量宽松”是美元贬值的代名词
美国“定量宽松”出台后,国际黄金价格立即突破每盎司1400美元历史新高,石油、棉花、黄豆、矿产等与民生直接相关的商品价格全面以惊人的幅度上扬。鉴于该政策对国际社会直接产生巨大影响,对国际金融秩序产生强烈震荡,美国量子基金创办人罗杰斯批评说,“伯南克根本不懂货币、不懂金融,只知道印钞票”。“定量宽松”已经变成刻意让美元大幅贬值的代名词,而美元贬值所产生的恶性通胀亦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
经济学教授认为,“定量宽松”其实是刻意让美元贬值,引发恶性通胀则是必然结果,美国民众接下来将尝到苦果。该政策对美国金融的未来发展,对经济复苏和解决就业率并没有帮助,市场也不会按照美联储的设计蓝图前进。“定量宽松”已经成为共和党人磨刀霍霍向民主党开刀的绝佳理由,更加糟糕的是,连奥巴马自己提名的美联储成员也对该政策表示强烈不满。
信息来源:《纽约时报》
粮农组织担心明年再现粮食危机
总部设在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说,随着大部分粮食价格上涨,2010年国际粮食进口金额可能超过 1万亿美元。
粮农组织在《粮食展望报告》中说: “世界各地大多数农产品价格面临的压力没有减轻, 2011年可能进一步出现供给震荡,国际社会必须继续保持警惕并做好准备。”
该组织预测,2010~2011年度世界范围内谷物产量将减少2%。恶劣天气是造成供应短缺和产量减少的原因。考虑到人们对全球库存减少的预期,明年的作物产量将是稳定国际市场的关键。
报告称,近半年来,受恶劣天气、货币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多数农产品的价格都出现了上涨。为防止价格进一步上涨,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尤其需要增加。
信息来源:美联社
捂紧钱包过日子的美国人越来越多
一年一度的节日购物季节随着美国人独创的感恩节(11月第四个星期四)来临进入高潮。零售业在每年11、12月的销售往往占到商家整年销售额的近五分之一,所以节日成为“商家必争之时”。
然而,由于长期经济环境的恶化,美国消费者长久以来乐观的消费习惯正在改变。花旗银行的一项季度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计划在今后几个月避免大批量采购,或者只采购“绝对需要”的东西。70%的人会削减娱乐开支,66%的人削减信用卡开支,36%的人取消或者减少手机消费。
捂紧钱包过日子的美国人现在越来越多。根据一家金融服务公司的问卷调查,由于受高失业率和黯淡的就业市场困扰,一半的中产阶级受访者认为美国已经进入双底衰退,他们已经通过新的办法来省钱或者削减开支,并为即将到来的艰难生活作好准备。另外,调查还显示,51%的受访者表示今年不会出游。还有不少人说,他们在过去三年已经减少支出,准备只和家人过节,或者取消感恩节晚餐。因为高失业率和其他经济担心压制消费者开,半数家庭今年的开支少于去年。
信息来源:美联社
中国人均寿命增长不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联合国数据表明,从1990年到2008年,中国的人均寿命增长了5.1岁,达到了73.1岁。然而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如巴西、埃及、埃塞俄比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伊朗,人均寿命增长都超过中国。大部分西欧国家、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的人均寿命起点比中国高,进入21世纪以来,他们的人均寿命发展速度也超过了中国。
经济增长几乎简化了所有的社会问题,然而它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过上更好或者更健康的生活。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方式同样重要。欧洲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生活,比如提供了诸多的假期,育儿假期和医疗保障,但是欧洲的经济却发展缓慢,这也是它债务沉重的原因。近十几年里,美国较欧洲有着更快的发展,但是大多数财富流到了少部分人手中。中等家庭的收入从2000年到2007年就开始下滑,而2007年的金融危机加剧了下滑趋势。
中国被看做世界经济的未来,快速发展了30多年,把数千万人从贫困线拉了上来。但中国也有实际问题,它的发展并不均衡。中国是否走上一条更稳定的发展道路无疑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目前的现实是,经济的巨大发展反衬出其健康发展的乏力。
在当今中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人需求室内卫生清洁、供暖系统、空调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然而,其他方面的繁荣发展却被推往相反的方向。对中国人来说,癌症已经取代中风,成为致死的最主要因素,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污染。
信息来源:《纽约时报》
中国购进一部分日元之后,追捧日元的人情绪更加高涨,将日元推到15年内的最高。9月初,日本央行召开紧急会议之后决定,稍稍增加货币供应量。隔夜利率不变,但以固定利息向日本的银行提供30万亿日元(合3501亿美元)的贷款,比先前的贷款增加了10万亿日元。
我们的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很为日本人着急,非说日本通货紧缩,经济萎靡不振,是中国的前车之鉴。有这个必要吗?如果去日本看一看就会发现,日本广大民众生活得很好啊,人民安居乐业,街面上还是很热闹的,并无任何萧条的景象啊。日本的经验证明,通货紧缩并不那么可怕。当然,也可能是日本的膘厚,过去二十年中积累了许多财富,消耗起来还有一段时间。
可国际上看好日本的国家和投资客还不少。否则为什么日元不贬反升?西方甚至有人提出,就保值而言,日元胜过黄金。 就日元与美元的比值而言,日元离其20年内的最高还有段距离。1995年,美元与日元之比为1美元对79日元,而目前日元与美元之比在1美元对85日元至86日元之间徘徊。 倘若日本银行决定滥印日元,日元势必大幅贬值,要保值的话,日元自然就不比黄金。但日元贬值,资本市场就可以从中获益。资本市场就是以廉价资金撒豆成兵:杠杆收购和杠杆交易都离不开廉价资金。当然,资金也并非真正的“廉价”,最后是要由纳税人来还的,尤其是中产阶级来还。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通货膨胀在所难免。
即便资本市场获益,经济也未必能够增长。时光是不可以倒转的,岁月永远在流逝。但经济不可能永远增长,甚至有可能是负增长。日本经济衰退,有结构性的问题,是不可抗拒的。日本遇到中国等制造业方面的强劲对手,其产品市场自然要受到影响。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搞创新?可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创新?创新大国美国的金融创新全世界都领教过了,其滋味如何?人口也是制约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美国的移民提高了廉价劳动力——仅非法移民就有2000万,是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日本虽有移民,但人数较少。日本是岛国,非法移民很难进入。
其实,很多时候,与其人为暂时拉高经济增长,还不如缩小贫富差别,大家共赴国难。财富增长速度放慢或是递减,财富分配就需要更加公平。在财富分配方面,日本做得一直比美国要好。日本高管的薪酬与一线工人的工资只有三倍之差。美国大公司有专供高管使用的飞机,而这在日本是很少听说的。日本航空公司的老总乘坐公共汽车上班,在员工食堂排队买饭。如果说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那么日本就是有市场经济特色的社会主义。日本是世界上具有很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之一。但我以为,民族性可能重于制度性,或者说民族性决定制度性。日本人生性生活比较节俭。日本小城热海公共汽车站候车座椅,简直像玩具小凳子。东京机场的装潢也很是简朴,与金碧辉煌的北京机场不可同日而语。看了日本的皇宫之后,我更是大为吃惊:皇宫之简朴,简直相当于中国财主的土围子。
政局稳定,也是投资客看好日本、看好日元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首相走马灯似的换,但日本政局非常稳定,可以说比美国政局还要稳定——与日本的政界派系相比,美国的自由派和保守派真的是死掐,双方往死里打。日本国会议员便迫使政府行政部门的官员在公开听证中说明预算的用途。 日本也有腐败,但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最难能可贵的是,腐败事败之后,日本大臣一级的官员也有自杀谢罪的——可敬可佩。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在其他国家几乎也没有。即便是谈到声色犬马,还是我们要向日本学习。日本商人和官员逢场作戏的不少,但包养情妇和因情妇而行贿受贿的很少。可见,日本人对恋爱和男女关系的认识是很深刻到位的。而克林顿总统为美国谋得了盈余,却因为婚外情而遭到围攻,其既定方针和接班人也因此被抛弃。
都说美国有活力,该变则变。美国的运气可能是到头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可能已经成了往事不再。奥巴马是靠打变革旗号上台的,但上台之后美国经济政策格调依旧,连奥巴马本人也不好意思再提“变革”二字。我们常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想说,真理往往并不掌握在老大手里。国内经济生产总值方面美国是老大,是第一,但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美国人手里。真理掌握在老二中国手里,老三日本、老四德国手中也掌握了不少真理。我们不仅要往前看,而且要往后看。更何况,我们这个老二是经济总量,如果按人均算,我们可能还要往前看德国,往前看日本。
(朱伟一,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