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YE MAGAZINE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经济要走出本轮经济危机,首先必须靠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大型国有企业来发挥作用,而要让“热”起来的经济持续下去,就必须依靠社会消费和中小民营企业的投资。这种两段论让人想起一个比喻:好比一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父母把好吃的都给了大儿子,然后对二儿子说,这个家要维持下去,就全靠你了。
——在《民企错失的半年》这一专栏文章中,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政府的救市方式决定了在中国经济复苏过程中民营企业集团的作用逐渐边缘化。这就造成我们其实是在用一个更大泡沫掩盖一切,从而使中国经济真正的危机后延。
目前,我不会把钱投入股票或其他金融资产,因为前景还不确定。
——享誉全球的“金融大鳄”索罗斯近日造访中国,在谈到对中国股市的看法时,他表示牛市还远远没有到来。同时,他还告诫散户,现在不要轻易进入股市。索罗斯还认为,中国经济复苏将比其他国家要快。
国内成品油价比美国还高合不合理?如此油价形成机制还算是“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吗?
——4个月之内3次调高油价,从6月1日到30日,国际原油期价从每桶68.06美元涨至69.89美元,上涨2.7%;在此期间,北京汽油价格却从每升5.89元上调至6.37元,涨幅8.1%。与美国汽油零售价格相比,中国的汽油价格大约高出1.8元。实质上,调查显示93%的受访者表示对一个月连续两次上调成品油价格感到“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感的产生除了连续涨价带来的消费压力,更多的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消费者焦虑,而垄断企业太过随意的调价机制亦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俗话说“家有二老,如有二宝”。但现在占中国人口12%的60岁以上的“二老”们很多还没成为我们手里的“宝”。
——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城市老年人失去生活能力或部分失去生活能力的已达15%,农村则超过20%;城市和农村老年空巢家庭都约为50%。在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近年来,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加强,但养老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健全起来,这也成为中国公共品服务中最为匮乏的资源之一。
凯德置地高层“换班”。
——6月19日,凯德置地母公司新加坡嘉德置地在新加坡宣布对旗下公司多个高管职位进行调整。凯德置地执行总裁林明彦将被任命为雅诗阁集团首席执行长。而凯德置地副总裁廖茸桐将升任总裁,负责中国大陆的住宅及综合房地产开发和其他相关业务。嘉德置地同时宣布,将成立“嘉德中国常务委员会”,负责所有中国业务的投资决策和管理,以更好地协调在华投资、经营、品牌推广和资源调度。
把政府支持的过滤软件延伸到千家万户的桌面上,这个主意有点过分,是一种令人发寒的控制工具。
——近日,政府决定推迟在销售的所有新电脑上预装网络过滤软件,自此,饱受争议的“绿坝-花季护航”在舆论大哗中暂时谢幕。《金融时报》社论认为,政府似乎低估了其大举扩张互联网管制范围的企图在国内外引发的反弹。
大学毕业生应当“做好三年内找不到工作”的心理准备。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一直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业住宅集团董事长胡葆森如是提醒大学毕业生。应对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他认为大家在加强基本技能修养、锻造自身核心竞争力之外,还应当调低心理预期,如此,面对波折可以淡然,收获成就亦可欢欣鼓舞,从而始终保持阳光的心态。
迈克·杰克逊逝去,流行乐坛再无王者。
——6月25日,流行音乐天王迈克·杰克逊因心脏病在洛杉矶辞世,引来全世界歌迷的沉痛哀悼,《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近日来,铺天盖地的新闻,全是迈克·杰克逊的纪念文章,对他的赞誉,俨然回到了八十年代他的顶峰时代。令人尴尬的是这位辉煌一生也艰难一生的歌坛天才和娱乐圈“怪物”,终于在离世之后,在人们眼里恢复成为了“正常人”。
(栏目主持:白许晨)
在郑东新区竖起联盟的旗帜
讲述:李莉(集团营销服务管理中心总经理,兼任至尊商务服务公司总经理。)
记录:王鑫莹
东区还没有路
回到2004年年初,我们第一次在联盟新城的宗地上开会,那里全是麦田,我们就在那里畅想:之后的这里将会如何?
从那次会议开始,我们便开始了新区建设之路,当时郑东新区的建设基本还没有开始,路也只有祭城路,去趟宗地非常困难,因为基本上一下雨就没有办法行走,路途泥泞,而晴朗的天气下,路又颠簸难忍,有一次居然把公司皮卡的保险杠都颠掉了。
我们说项目的一开始,就是进入了一个大农村,在这个区域里,只有一个机构在当时存在,那就是祭城区区委会,孤零零的一根国旗杆作为标志。
销售部落成之后,我们搬到那里办公,当时的农业东路还没有修通,现在的中州大道依然是叫老107国道。从那时开始了痛苦的交通历程。
不要说在销售部打不到车,即便是到了老107国道附近也很难打到车,于是在公司班车忙碌的时候,谁下班都走不了。记得一次下班,我们也上演了一次电影《手机》中的一幕:我老公开车接我下班,其他销售员搭车,到了繁华地段下车时,九个漂亮女孩从一辆普桑中鱼贯而出(前面加上司机坐三个人,后面坐六个人),马路旁的行人看到一辆车里下来这么多漂亮的年轻女孩,那目光真是诧异至极。就是这样,依然是一部分同事下来转车,还需要一位同事打一个车回销售部继续接剩下的同事下班。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也对项目充满了信心,内心里就像销售部门前竖立的那十二根中城联盟的旗帜——每天都鼓荡着建设的热情。
旗帜的影响
联盟新城是最早签约的一个东区房地产住宅项目,当时的联盟创造了双高,高品质高价格,在2004年以4200元/㎡的价格入市。在当时的房地产行业,我们做了很多第一:第一次实现销售员工装时装化,销售员穿着宝姿的衣服,一种现代主义的时尚感弥漫销售部;第一次实现建标展示化,成为卖点,无框阳台、外墙外保温功能,让客户一看就知道什么是货真价实的好房子;第一次实现销售大厅精细服务化,客户来了提供饮料和茶点,让客户有不同的购买体验;第一次实现样板房五维体验,让客户进入样板房就相当于踏入了全新的生活空间;第一次制作项目杂志《U尚生活》;第一次在营销活动中引入大牌主持人,比如央视二套的陈伟鸿;第一次进行圈子营销,以老客户带新客户的方式进行多点销售,等等。更重要的第一次,是集团第一个项目与国际大牌设计师设计单位合作,这其中的经验更是重要。这些第一,直至目前还被集团的地市项目其他的地产公司借鉴,可以说,联盟既是建业产品项目上的里程碑更是行业的旗帜。
对着图纸描画未来
当时的新区可以说尚为一片荒芜,我们销售团队,就通过去新区管委会听讲解来给客户描画新区的未来。从那时的郑东新区到现在的郑汴产业带,其实一开始面对这样的荒芜,现在看来,慨叹当时我们的工作热情之外,还要称赞联盟一期业主们的前瞻性。在与新区工作人员打交道的过程中,建业人也以高素养为政府部门称道,可以说建业人和建业团队的工作效率也给新区政府吹进了新风。
2006年年底,那时我已经调任集团其他部门,我们全家去联盟参加了一个车展,我父亲一下车居然没有认出来这就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而现在由于建业至尊红酒会所的工作关系,每当从CBD远远看到联盟一期的灯塔,我就想起来黑川纪章说过的话,看到灯塔就离家不远了。家的温暖,这应该是一个地产公司带给这个城市最大的欣慰了。
产品为王
讲述:杨帅令(漯河公司副总经理)
记录:王鑫莹
帕拉帝奥是建业2003年在许昌新区拿到的宗地,可以说是当时地市项目里的天价地块。
我是许昌公司的第三位到岗员工,2003年开始许昌项目的运作。当时的许昌东城区刚起步,东区大多数土地还是农舍和农田,但比较好的是主干道都已经修好,比如建安大道等,一些简单的市政配套比如水电气已经就绪,许昌市政府也在我们的项目开始运作前大概3个月搬迁至新区。
即便是如此,刚开始的工作和生活依然充满了种种不便,晚上加班就打不到车,也没有晚饭。看看目前的新区,真是今非昔比,交通畅快,小学、中学、医院都有了,各种高端的餐饮比如祥记鲍鱼、澳门豆捞、阿五美食等都已经进驻。
从城区人口44.5万、面积40平方公里到今天的60万人、60平方公里,这个城市因为新区变大了,而地价也出现了飙升。最近一次东城区承办的土地推介会上,居住用地的价格起价便是每亩120万元,跟2003年尚有土地流拍的情形比起来,相差很大。
面对这样全新的许昌市场,面对这块特殊的宗地,该怎样应对,这给许昌公司提出了挑战课题,而我们当时认为,只有过硬的产品才能应对,于是带着对项目的信心,许昌公司的建业人开始了一段高层产品的探索之旅。四十七易其设计稿,反复比较、推敲、测算,最终确定下来今日的帕拉帝奥。
建业所带来的全新的产品、全新的生活理念冲击着许昌这个市场,对于刚刚结束单位福利房的许昌市场来说,坐电梯回家、物业管理费相对较高、楼层高反而价格贵——这对当地的客户来说都是全新的。但最终,建业人坚忍的精神又一次赢得了市场。
其实建业进驻新区的意义,就如同胡总所说的,我们为这个城市所做的五件事,为这个城市打造一张社区名片,为当地的老百姓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当地的开发商一起把当地的建设开发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每年向当地政府上缴一大笔税收,很好地融入当地、做好城市投资环境的宣传员。
但其实我想说的是,好的产品是我们应对一切困难环境的法宝。
领先者的付出与收获
讲述:严家杰(集团助理总裁,兼总裁办公室主任。)
记录:王鑫莹
平顶山西部新城区的起步相对比较晚,2003年开始起步,直至2005年1月10日建业成功摘地,整个平顶山新区还没有任何房地产公司愿意进驻,在建的项目也只有新城区管委会、一个公务员小区以及当时的平顶山工学院新校区。
平顶山项目在开发的伊始就确定了快速复制的“高速度”操盘理念,以成熟的南阳和洛阳项目为开发蓝本,在摘地前一个月就开始了规划设计,所以当成功摘地之后的第一周就进行了规划方案的汇报,并在4月份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7月9日样板房开放时一期一批房源已基本售罄,树立了地市项目“高速度”开发的典范,无论是政府还是当地的同行谁都没有想到建业会在新城区以如此快地速度推进,这也掀起了新城区土地竞买的新高潮。
记得在举行开工奠基仪式时,新区还到处是绿油油的麦田和盛开的油菜花,也就只有几条主干道刚刚连通,水电气暖一样都没有到位,项目开发的难度可想而知。可以说建业是第一个进驻新区的外地企业,顶着巨大的开发风险,但建业没想着要坐等分享地价飙升,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快速开发,这给整个新区打了一针强心剂,整体拉动了新区城市开发建设的进程。如果没有建业,当地的开发商不会紧跟其后进入新区。正是有了建业的进驻,创造了大批的农民工就业机会,一批当地的农民工经过我们的上岗培训变成了社区的保安和保洁,为社会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有了建业的进驻,为当地政府提供了稳定的税源,也使更多的金融机构了解了新城区、对新城区的发展增强了信心,带来了更多的信贷融资途径。
不管对建业所进驻的新区来说,还是对整个河南来说,建业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贡献显而易见。所有的新区都从整体上拉大了原本的城市框架,在高起点上规划市民生活,让市民享受更优越的生活配套。
在当地的房地产圈里,建业的所到之处,基本是赞声一片,为什么?建业真的给行业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其实,如果一步跨入当地市场的老城区,在好位置拿一块地比进驻新区要风险小得多,但建业没有选择捷径。可以说,如果查看这几年各地市新区的房地产开发销售情况的对比数据的话,结果一定很惊人,因为在建业进入之前,很多新区的商品房交易额基本为零。
造新城,我们来树立标准
讲述:武震林(集团助理总裁,兼安阳中心城市公司总经理。)
记录:王鑫莹
2004年年初,建业在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拿到土地,进驻古都。
当年的安阳开发区只修通了四条道路,其余道路均未硬化,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五年前,开发区只有银行、供电局的分支机构和海关等几家屈指可数的单位,白天也很少看到行人,晚上更是漆黑一片,荒无人烟。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业带着“五个承诺”,挥师北上,进驻安阳开发区。建业的进驻,让当年的开发区有了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房地产企业。
作为一名老员工,我经历了集团郑州金水花园和城市花园的开发全过程,这两个项目当年都处在城乡结合部。建业选择金水花园时,未来大道也曾是一片荒芜,但如今已繁华无比!建业进驻郑东新区时,那里曾经是一片麦田,现在却成了郑州的CBD。我当时想,安阳也一定会遵循省会城市发展的轨迹向前走的,所以当时对安阳市场还是充满信心,而且我坚信建业的进驻会推动安阳的城市化进程。
五年前的安阳,大大小小的地产商有80多家,开发的产品多是兵营式的排排楼,谈不上什么设计、户型和景观,所以安阳桂花居亮相之时,可谓“桂花香飘动古城”。一位当地领导在看过样板房和物业后感慨:这才是真正的“居住改变河南”,你们向安阳百姓展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让人意想不到!
所有的一切都让安阳当地房地产商感到不安,他们惊呼“狼”来了!但是又不得不与这匹根植中原的“狼”一起,提高安阳的建设水平。
建业给这个城市带来了什么呢?2006年、2007年两年上缴税收数千万,占整个开发区企业税收的12%。目前开发区已经有将近20家房地产公司进驻,这跟建业的带动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今的安阳桂花居,已经成为当地政府部门进行参观考察交流学习的样板项目,真真正正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更有意思的是,当地连“山寨版”的安阳桂花居都出现了,这应该算是对我们的追捧吧。目前安阳市有超过180家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开发水平较2004年有显著提高,很多开发商都开始讲求规划设计、园林景观。
几年后的今天,我重回安阳,感慨颇多。现在的开发区各项配套都很齐全,仲夏夜的开发区广场上人流如梭、熙熙攘攘。乘凉散步的百姓,恐怕很难回想起五年前这里荒凉不堪的样子。
桂花居项目建设初期,交通不便,一到雨天,就得穿着大胶鞋上班。由于经常加班,回去的道路崎岖不平还没有路灯,不少员工索性睡在了办公室。团队的敬业精神常常让我感动。至今我仍能清晰地记得开盘前一天,所有员工都加班到凌晨五点,反复检查每一个细节。开盘当天即引爆市场,呈现热销局面的欣慰,让很多员工掉下了眼泪,也许只有亲历的人才能体会个中滋味。交房前的全员大验收中,大家在冬天里拿着水管子冲洗着每一套房子,清扫着小区内每一处道路。直到现在,当年团队感人的一幕幕依然会常常浮现在我脑海里。
就是建业人的这种执著,给安阳这座古城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
今天,崭新的团队再次抵达古城,我们期待用建业人惯有的执著给安阳带来更多的变化。
“社区”,是一个社会学上的概念。社会心理学认为,社区是一定的人口依据一定的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建立在某一空间的共同体。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包括:地域、人口、文化制度、生活方式和地缘感。
开发商将“社区”的概念引入地产界,则主要是为了超越以往简单的“居住区”概念。以前,大多数房地产商都认为,房地产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建造一片片居住区,至于人们生活的生动性及多元化空间环境,则不在他们考虑之列。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人对住所要求的提高,房地产商也不得不更新管理模式、提升审美情趣,将更多的目光转向关注所打造居住区的生活品质。
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城市在经历了都市主义与郊区化以后,越来越表现出其发展的不经济性和不可持续性。于是,一股新的都市设计潮流“新都市主义”应运而生,并很快风行美国与欧洲,在国际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新都市主义关于社区开发的思想,从二战前欧洲的传统小镇和老城中汲取了许多灵感。在那些传统小镇和老城中,古朴雅致的风貌、人性化的尺度、社区感的氛围以及街道与广场的触手可及、丰沛充盈的市民生活和文化细节,无一不成了新都市主义重建真正社区的主张。由此,新都市主义者提出了其在社区开发实践上的诸多理念:
区域规划——把许多与社区有关的问题上升到区域层面,制定出整体性策略、前瞻性区域规划,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保障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生活和谐、环境健康;
综合开发——社区内部具有居住、工作、娱乐、休闲和购物等功能以及其他配套设施,自给自足、高效安全,成为相对独立的多功能社区;
公共空间与传统邻里——公共空间是社区居民非正式的聚集和会面地点,它增加了社交的多样性,有助于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的形成;
交通形态——提供多种不同的交通方式,注重街道的尺度、形态、形状;强调步行系统,在工作空间、居住空间、商业空间之间,建立人行道联系网,做到居民能够步行到区内的任何一个功能空间;
自然资源——尽量不扰动区内原有的水流、高坡、沼泽等自然资源,保持原始面貌,为整个社区提供自然娱乐的资源。
然而,新都市主义的实践模型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引起了争议。其两个代表作——滨海市和西拉古纳市——都是在开阔的未开发土地上,于短时间内迅速设计建造而成,使用的是现代主义线形的、统一控制的设计概念。然而这样形成的庞大社区,缺少历史的渐进、新老建筑的共生以及社区文化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也遭受了质疑。汲取了新都市主义的核心理念,又结合中国城市化的现实状况,一种较成熟的新城建造理念正在成为主流,也即所谓的“社区综合开发”。
一家内地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这样定义其“社区综合开发”:在房地产开发中,以整个生活社区为项目单元,对其中的各个功能要素,包括居住区、工业区、商贸办公区、休闲娱乐区、交通体系、绿化体系、园林建设及景观体系、医疗教育体系、信息化网络体系以及基础配套设施等,进行综合规划并持续地进行建设实施。
经过多年对海内外开发商的接触和观察,笔者深感,新城市离不开综合开发,而综合开发,又必须兼顾以下几点:
居住、就业的同区化
对于新区或者新城来说,规划常常容易犯大马路大尺度非人性化的错误。实际上,将人的居住和就业落实到同一个区域,不但能减少交通、时间等显性成本,而且能深化居民对社区的感情,提升社区的人性化氛围。这也是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的要求。
以招商地产开发蛇口为例,不但致力于努力将蛇口打造成“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而且还引导、形成了4大就业区,使之既促进蛇口的繁荣,同时解决了居民的就业问题,让蛇口居民不出工业区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一举数得。这些就业区主要有海上世界休闲商务区、火炬创业园区、花园城中心及其他商业餐饮娱乐区及港口工业区等。
现代人幸福生活的基础是“近”。有“近”才有“静”,有“近”才有“情”。如果每天工作9小时,上下班4小时,回家就吃饭、上床,哪来的“情”和家人、朋友欢聚、分享呢?
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人文精神的最好注脚,也最能吸引业主,增加社区的感情,客观上,也能体现地产开发商对人性的关怀。新社区新城区肇建之初,开发者就应该高度重视教育资源的凝聚力,力争高起点投资办教育,切实将教育地产的概念运用得淋漓尽致。
优美的自然资源,深刻的人文资源
新社区新城区往往自然资源丰富。例如招商地产开发的许多项目都充分借助了蛇口自然资源的优势。万科深圳的17英里项目也以三亿年的原生态海岸吸引业主。一山一水,都应该在规划时候尽量投入,充分拓展。
自然资源是靠天吃饭,在缺乏自然资源的地方,就有必要突出人文资源。蛇口这方面也做得很有特色,明华轮是招商地产出资300万买下的一艘退役的豪华法国游轮。法国总统“戴高乐”乘坐过明华轮,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又给明华轮上题词“海上世界”,使其成为蛇口著名的旅游景点。万科也有一些中产阶级的社区,都修建了清水混凝土的邻里中心,同理,其他新社区新城区,必须有社区精神凝聚的场所,才能够让居民安居,开始和谐的第一步。
方便、适宜的购物环境
综合社区不能没有方便的购物环境。作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购物方便与否、便利与否,是评价社区综合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很多小区建设得很好,但是社区商业却缺乏规划管理,不能满足业主需要。既影响了楼盘价值,又影响了业主的生活品质。
时尚多彩的娱乐休闲
购物场所和休闲娱乐设施,有关联,但是又有很大不同。仅仅是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几个户外设备,是肯定不能满足现代社区娱乐休闲的需要。这就需要开发商在规划的时候,考虑到各种商业地产业态的配合,让业主在社区都能自得其乐。这种娱乐休闲可以是社会化的商业服务,但是在价格上或者使用上,能够对业主有所优惠,充分加强社区的凝聚力。
综合、前瞻的片区规划
一个社区、一个城区的规划和开发,不是三年五年的事情,而是七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有效的安排。所以,其初期的开发,一定要留有余地,而且要有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准备。使得地块的开发和使用在五年后十年后再拓展延伸时候,都能有自己的空间和脉络。
具体来说,我想举一个例子,就是深圳蛇口工业区的“海上世界”地块。这个已经开发了接近30年的地区,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持续开发,是和片区规划分不开的。
海上世界——蛇口休闲商务区
“海上世界”地块位于深圳蛇口半岛商贸中心区的中心,由填海形成,拥有长度约800米的海岸线,是蛇口最宝贵的全滨海地区,也是深圳15公里西部生活岸线的起点和精华。
海上世界现时的规划和设想包含了多方面的理念:
理念
说明
混合的社区功能 居民可在此居住、就业、购物、休闲、娱乐、观光等,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社区生活空间。
开放的空间系统 通过整合城市空间、控制建筑高度,将新的开敞空间与现有的山、海、绿地、广场等城市空间统一成一个整体性强的开敞空间体系。特别是确保海上世界与大南山之间的山海空间通道的形成,这样可使居民最大限度地亲近蛇口特有的山海资源
交通的设想 处理好片区内外交通系统的衔接,通过望海路与滨海大道相连,构建完善的、可逐步实现的区内道路交通体系,处理好道路空间与两侧建筑物的关系;在地块内乃至海上世界至半山片区建立步行体系;在岸线旁设游艇码头,开辟海上世界至其他近海岸线的水上巴士,以此来营造休闲滨海生活氛围
水系的设想 在片区内引入人工水系,打开“山”与“海”的通道。水系的规划要尽可能地延长水的“边”,造成地形变化的多样性,为建筑的不同组合创造条件。人工水系的宽度将考虑小游艇的行驶,为观光游览项目提供可行性。水体的设计力求增强水的可及性,创造易于亲近的滨水空间
(陆新之,著名财经图书出版人,观察家。)
借中国城市化勃兴的浪潮,国内现在好多人谈“新城规划”、“新都市主义”,至于什么是西方人眼中的典型新都市主义城镇呢?除了美国佛罗里达的“滨海市”(Seaside)、马里兰的“肯特兰”(Kentland)之外,其他的就不多为人知道了。其实加拿大最近也有好多精彩的新城镇,规划设计颇多可圈可点之处,温哥华附近的“穆迪港”(Port Moody)就是一个很杰出的作品。
温哥华现在比我十多年前去的时候大多了,因为移民加拿大的人好多都去那里,因此也开始了一个郊区化的过程。北部叫北温哥华、西面叫西温哥华,都是很好的社区。而西南面开发得很快,早期的苏里、科科兰都已经人满为患,因此继续向外延伸,最近有几个新的遵照“新都市主义”方式设计和开发的市镇,相当不错。其中一个叫穆迪港,广州的集美组设计事务所的几个负责人的家在附近,我去看他们的时候,他们安排我住在穆迪港的会所,因此对这里有很好的认识。
我去的那几天,温哥华的天气有点像我们江南的春天,细雨,樱花在细雨中盛开,特别的轻盈。在日本看樱花,不知怎么的特别伤感,虽然绚丽,但是一夜风雨,落英缤纷,往往会联想到生命的短暂。日本人在樱花下席地而坐,喝清酒喝得有点醉醺醺的,就在那里流泪。美国和加拿大的樱花,完全是壮丽的,灿烂不用说,并且好像风吹雨打也不脱落一样,恐怕品种不同吧。因此,北美人看樱花,就觉得美而已,没有伤感的情绪,东西方的差别就这么大。
我们去穆迪港的市政府,门口一片樱花,在雨霁中看好像一片轻云一样。这个市政府建筑,半弧形,是一个在设计的时候就强调与社区联系的中心建筑群,把服务社区、图书馆、停车场统统和政府建筑连在一起,非常亲切。
规划设计以立市之道为本
穆迪港位于温哥华外围的本拿蒂海湾(Burrard Inlet),其实早在1913年就建市了,当时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为往外拉运木材在此设立了一个小型的火车站,那时候只有不到1000个居民住在这片森林中、海湾畔非常荒芜的土地上。最近几年它发展得很快,成为大温哥华地区的21个市区之一。非常特别的是,这个城市的建立是以我们所说的“文化创意产业”为中心的,这里的规划和设计,主要目的是吸引创造艺术和文化方面的人才。同时因为拥有优异的自然环境,所以也兼以休闲、健康生活为主题。政府推出多项计划鼓励艺术家参与当地的艺术活动,在公园和市内设立了多个画廊和艺术工作室以吸引各地的艺术家、作家、专业人士或退休人士前来就业和落户,并设立了专门的文化服务部,为艺术家提供专业服务。
穆迪港的这个新规划和建设目前已经初具规模了,我去看的时候,已建成的设施有艺术工作室、画廊、公园写生点、剧院、图书馆,还有供专业人士使用的专家中心和一个精致优雅、尺度宜人的欧洲风情步行街区。在这里的几个新社区,包括“新港村”(Newport Village)、“遗产山”社区(Heritage Mountain)和“印迪格”社区(Indigo)等,也都已初具规模。这些社区基本都是由数栋高、低层兼容,错落有致的新型住宅建筑组成,特别是新港小区内设施已相当完善:有小型超市、美容中心、酒吧、画廊、精品店、花店、咖啡厅、SPA、旅行社、银行、汽车保险等,日常生活服务非常方便。设计上摆脱了北美以往几十年来发展的超大型商业中心和超低密度住宅布局,成功地创造出新型的市镇模式。目前越来越多的来自本国其他城市以及美国各地的新移民迁居到这里。
穆迪市的设计融合了自然环境的优美和新都市主义规划思想,因此成为目前我在温哥华看到的最杰出的新都市区。这里有完善的市政设施、保存了大面积的自然森林,还有宁静的港湾、野生鸟类自然保护区,设计了相当多的公共设施,包括公园、学校、银行、医院、图书馆、体育运动及休闲度假设施,这样的社区,自然有吸引力。穆迪港定创意产业为立市之本,这样的公众活动常年不断。
被彼此成就的公共建筑与公共生活
穆迪港的市政发展理念是以艺术建市,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环境,营造出轻松的文学与艺术氛围来。其中市政厅是市镇发展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建筑坐落在埃库(Ioco)大道240号,是加拿大著名设计师詹姆斯·陈(James K.M.Cheng)建筑设计事务所于1993年设计,1995年落成投入使用的。
市政厅的规划和设计,秉承了市政发展的原则——充分体现本地的历史文化,创造发展新的文化内容。市政厅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市政府,首先是一个行政办事中心。与中国大陆不同的是,市政厅同时也是市民学习、研究、读书、交流的地方,更是市政官员与市民接触的场所。因此这里的市政厅,是将政府机构的办公地点和市民活动中心结合为一体的建筑群,这样的格局形式,在国内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其实,早期北美城市的居民社区里,人际关系非常简单,人们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很多早期的社区市政综合活动——包括宗教活动——都在同一座建筑里面举行。例如庆祝活动、婚礼、解决纠纷,等等。随着时代的更替,这样友善和睦的邻里关系在商业社会里已变得淡漠,如何在市政厅的设计里恢复人与人之间友好合作、融洽相处的关系,成为整个市区发展是否能够成功的第一步。
詹姆斯·陈设计事务所在设计穆迪港的市政厅建筑时,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神,在市政中心建筑内部设计了剧院、图书馆、议员办公室、市政办公室,所有这些功能空间都巧妙地综合安排在同一共享空间里,并且建筑内部大部分空间都是按照多种用途(multi-purpose)的方式设计的。与图书馆、剧院、市政办事人员办公室相连通的回廊是用半圆形钢架建造的,高大明亮的落地玻璃能让人纵览四周围绕的枫林,感受到四季的变化。以工业化时期典型的钢架结构建成的前厅回廊是这栋建筑的主体,使人联想起1907年穆迪港西部铁路火车站的历史风貌,突显出当地的文化脉络。
被枫林、樱花树林环抱的市政厅,显得相当亲切、温馨,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位于顶楼的圆形办公室,通常是作为市议员们的办公地点,市民亦可随时旁听议员们的会议;还可通过提前预约,提供给本市市民作临时性的私人或商业用途。一切都显得透明、开放和畅通,体现出加拿大政体的民主和自由特征。
市政厅的主入口广场是个半圆环形的设计,多个落地玻璃门可直接进入大厅而不设单独的大门,更没有门卫或哨兵。广场与大厅地面平层,同一水平标高,无台阶,无障碍,给人以自由、轻松、进出自如的感觉。每一个户外的停车位旁边都种满了鲜花绿草,这里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空气湿润,常年花开不断。我去的时候,头上是一片粉红轻云似的樱花,花地下盛开着灿烂的金黄色旱水仙,斯情斯景,令每位来者心情开朗愉悦。市政府是属于市民的,因此这里没有站岗的卫兵,没有国内市政府设计中常见的那种显得高不可攀的无数级大台阶,更没有象征权势的石狮子铜兽。这里的点滴设计都环绕着和谐的社会主旨来进行,每一个细节,都让人体会到市民才是市政厅的真正主人。
整体上,这个城市浸透了新都市主义思想的精华,对做新城设计和规划的人来说,到加拿大,穆迪港是个应该去看看的地方。
(王受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
7月,毕业季。当著名电影《毕业生》的主题曲《The Sound Of Silence》再次响彻校园、电台,想必偶然听到歌声的老胡会心有戚戚。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岁月为他留下了从青丝到华发的印记,更打磨、沉淀了他丰硕的人生成就。今天,大学之于老胡,是一段他十分珍视的经历和记忆:在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他以同学年少的激情和进取心,卓越完成了学业和成年之初的人生历练。他的大学时光,没有留下遗憾。今天,老胡之于许多大学生,是人生典范之一:他的大学和毕业后的三十年正可以解答青年们永恒的追问——人生如何变得丰盛而成功?正是从第二个维度出发,《建业》同几家媒体一道联合采访老胡,寻踪老胡的校园时光,看他如何善用大学,埋下一生成功的伏笔。
凡事力求完美
1976年,“十年浩劫”阴霾初散。进入高校前,老胡们正经历着“上山下乡”插队生活的严峻考验。繁重的体力劳动、求知欲无法被满足的懊恼、压抑的生存环境,给许多知青都留下了一生都难以抚平的“伤痕”。此时的老胡似乎有一种独有的从容:在家乡一所中学担任体育老师,他所专注调教的篮球队还曾在小县里叱咤一时。那时他就深信,如果有上大学的机会,一定非他莫属,这份自信来自对自身能力的把握。高中阶段,他一直担任班长;小学的时候,如果哪门功课考试没有拿到100分他就会暗自不高兴。实际上,潜心向内、构建个人核心竞争力一开始就写在老胡的人生信条中,这一点在他大学学习生活中也有清晰体现。
《南都周刊》曾做过《中国最后工农兵大学生的大学生活》这样一篇报道,其中一位受访者说“我们上大学,就是要用麻袋来装知识”,大学时代的老胡显然也充满了如此地热切。他的大学,扣除各种体验生活的劳动,其实只有两年半的学习时间。与之俱来,同“文革”前相比,课程难度也有所降低。以英语专业课为例,当时主要存在两大类教材,第一种是“文革”中专门为“工农兵”大学生编制的4册课本,它的内容接近时代主题,但知识较为基础。另一种是一些学识渊博的老师主持编撰的教材,这些老师大多有做外交官的背景,所编教材也偏于实用,较为高深。老胡显然不会满足于基础的教材,大学毕业前,他不仅卓越完成了既定课程,还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通读了一位名师编撰的5至8册教材,这一点在当时的校园是非常罕见的。也正因为如此,忆起大学时代,老胡认为自己“没有留下什么遗憾”。
始终,老胡认为,每个人都要学会追问“我有什么过人之处”。想要比别人多一些过人之处,自然就要付出更大的心血,而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就一定会使生命更加自如、自由——“当年毕业后即使没有进外贸系统,凭借我的外语水平和写作能力,我还可以去做记者”,老胡笑谈。
大学时期勤勉而扎实的学习奠定了老胡在事业上脱颖而出的基础。1981年,他参加全国外销员英语考试,一举获得了全省外贸系统第一名的成绩,职业上升之路由此洞开。
勤勉和正确的做事方法
“文革”后期,全国大部分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在这段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一些年轻人获得了珍贵的高等教育机会,中国文化教育的薪火得以传承,而其中的诸多优秀毕业生,也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梁晓声、贾平凹、李银河,都与老胡同年进入大学。此时的大学生在校时全无天之骄子的优待,姑且不论“学工、学农、学军”对学习时间的大量挤占,物质生活条件也是糟糕到了极点。老胡回忆,当时在郑州大学,他们的主粮是积存已久的面粉,其实这些面粉原来的主要用途是熬糨糊贴大字报。当然,这些清苦的往事虽然说起来还有很多,但老胡几乎是很少提及的。
特殊的录取方式使然,当时的大学生们入校不经文化考核,故而同窗间的起点十分不均衡,基础知识素养、学习能力良莠不齐、差距悬殊。对比不同的学习习惯所产生的成效,老胡逐渐察悟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比如,他的一位同学习惯用机械式重复来记单词,经常50遍、100遍地诵读一个单词,但发音又不太标准,这就导致他最后的发音实际上仍是错误的。在老胡看来,学会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是自己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的收获。除此之外,大学对老胡还意味着谋生的基本技能和事业开始之初的心态准备。
当和媒体记者一起探讨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时,他一直在提醒大学生必须努力培育自己的基本技能:学电子的你是否会修电视机?“的、地、得”的用法你是否掌握,文章是否能够写得流畅清晰?打字速度有没有超过每分钟70字?他自己在20年前买的一本《中国文化基本常识》至今还放在案头,不时查阅翻读。
好心态与价值观的驱动力
下乡插队,学农学工,老胡认为他们那一代大学生具备更强的谋生能力,也浸润了中国底层人民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毋庸赘言,他们也自然拥有了更健康坦然的心态;与此同时,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充分吸收人生智慧,在国家方历浩劫后做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也已蔚然成为老胡们的主流价值观。
老胡常讲,以殉道者的姿态向着阳光跋涉,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者,他永远在“做最坏的打算”。多年来,老胡讲学的步履几乎踏遍了河南省会的所有高校,他早已把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当做自己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和采访者谈到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时,他立刻面色凝重,“我真的很为他们担心”,这种关切和忧心表明他平时对此已多有考虑。而他最近想要和大学生分享的,恰恰就是自己对心态的感悟。他想提醒毕业生离开校园时调低期望值,“要做好3年找不到工作的准备”,如此,面对波折可以淡然,收获成就亦可欢欣鼓舞,从而始终保持阳光的心态。诚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信奉惧者幸存又何尝不是老胡长期以来做企业的心态。
价值观→定位→规划→计划→执行,是老胡倡导的制定人生规划的总路线图。往昔与如今的两代大学生对照,价值观的差异立显。老胡认为,80后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没有主流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了许多孩子失去方向和目标,无法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价值观的迷失必然导致定位不准,规划更无从谈起。为此,老胡建议大学生“终身规划、分步实施、及时调整”。 “如果你知道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这句激动人心的广告语也多次被他用来鼓励大学生。
重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不沉迷于机会主义,这一点在老胡创业之初就有清晰体现。也正因为如此,建业一诞生就有了健康而远大的抱负,具备了不一般的气象。
人文滋养与阅历
老胡的一位老同学回忆说,入学之初,老胡曾遇到过“地域歧视”的困扰。1976级郑州大学外语系主要从河南和山东两地招生,因入学报到稍晚,老胡被分入山东籍同学扎堆的宿舍中,由此颇受冷落和孤立。但让许多同学诧异的是,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们很快就变得亲密无间了。的确,如果能亲见大学时代的老胡,你也会认为他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生。学业优异之外,他还曾担任郑州大学男子篮球队队长、客串过女篮教练。2008年在一个电视节目中,老胡现场演绎《Moon River》技惊四座,这实际只是他演唱功力的小小展现而已。大学时代,他参与男声合唱小组演唱主调,这个合唱小组一向为各种联欢会和外宾接待提供保留节目。
郑州大学外语系1976级同学论坛上,另外一位合唱小组成员回忆说:“《Waltzing Matilda》在我们年级脍炙人口(这首歌被誉为澳大利亚不是国歌的国歌,悉尼奥运会闭幕式演唱曲目);在迎接一个美国访问团的会上,我们的小合唱《星条旗》让到访者肃然起立,当天演唱的第二首是《美丽的阿美利加》。”可见,各种经典英文曲目,他们合唱小组都有广泛涉猎。
艺术的禀赋,随着社会角色的丰富而逐渐不为人所知,但老胡身上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则影响到了越来越多的人。老胡认为,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太多中国人做事的态度和处世的方法,《菜根谭》则是自己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老胡的秉性和人生哲学有许多都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对应,比如他经常说自己是一个检讨主义者,而他的偶像曾国藩,这个被誉为“中兴名臣”的大儒也以每天写日记进行苛刻的自我反省而著称。
老胡一向信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所以十分珍视自己成长中的经历:幼年时在姑姑家的农村生活体验;下乡“插队”的三年;省城里的大学和工作;香港工作十年对于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文化的交融对比;遍访数十个国家。正是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悟,才增强了他对中国经济、社会大趋势的判断能力。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以老胡今日之成就和人生境界来重新看待他的大学,我们发现,“完美”之下,是他早已成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是一个不确定性逐渐增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甚至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否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基本因果联系,从而看低生命的主观能动性,把成功同命运、阴谋或者其他更加玄乎的因素联系起来。老胡以自己的路径给出了另外一种解读:如果你把一切事情都做得足够完美,那么就一定会照单全收生命的丰盛馈赠。
(文中部分引用内容及全部照片均来自郑州大学外语系1976级同学论坛,在此《建业》一并予以感谢。)
精明睿智或许是对投资家最好的评价。身为鼎晖投资的执行总裁,焦震和他的团队在中国远未成熟的商业土壤上,以一种令人惊奇而又稳健的企业成长方式,将鼎晖做成中国本土PE第一品牌。
从中金破壳而出、紧紧拉着高盛和摩根的手,拥有准狠的判断力,携南孚、蒙牛、李宁、分众、双汇等成名作,鼎晖投资自始至终透露着精明、务实的气息。
在PE这个领域,投资家习惯于保持低调。43岁的焦震,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是“大智若愚”、“企业经营专一化坚定不移的推行者”,他自己则将自己定位于“生产关系的改善者”。将自己置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宏大梦想中,又身体力行地最大化展现资本的逐利性,焦震的睿智和过人精明令人乐于看到。
在2008年夏季东方卫视的“波士堂”中,焦震以老胡观察员的身份出现。焦震直言不讳地告诉全国观众:“我和老胡是兄弟。”而这一次,他毅然放下“低调”的媒体原则,接受了《建业》“老友记”的采访。如往期一样,我们放弃了对宏大商业事件的详细追溯和还原,而只去探求焦震运筹帷幄商海背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精明睿智”之下的方法论支撑和人生技巧——我们相信这些正是对读者最有价值的部分。
总爱琢磨为什么
和焦震先生对话,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他,由于喜欢数字和逻辑,始终在强调一个人该如何去思考,如何弄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尽管他慷慨布道,但事实上,没有尝到过思考的乐趣和收益的人,无从彻底分享他这一心得。
焦震曾看到过一段话,印象颇为深刻:
世界上,
5%的人在思考,
5%的人认为自己在思考,
5%的人被迫在思考,
85%的人不思考。
焦震说,有的人,干了一辈子也没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他建议,能不能常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们探讨的一些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比如经济、房地产、PE、自主品牌等?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最简单的形式表述出来?
我们是干什么的?
我们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
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这件事不做行不行?
凭什么要让人家买我的东西?
我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焦震也喜欢向对方发问:
你说这个东西好,为什么好啊?什么叫好?
你说这个人不好,那谁好啊?好的标准又是什么?
你老是抱怨是别人的问题,你自己还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
这些问题的发问和回答,的确可以让人变得不稀里糊涂,进而变得精明。
当然,焦震认为,有些问题不思考就是思考。如一些正确的事情或常识,遵循它们本身就意味着思考过了。
化繁为简
焦震说,将事情复杂化,当然会显得高深。但是三句话还没要将问题说清楚,说明没有经过思考,没想明白。
当理论界在高谈战略、整合资源、科学决策时,焦震道出了他的理解:这些东西我们小时候,古人或者父母早就告诉过我们了。比如:
做企业要与人为善,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们:出门不要打架;
做企业要注意风险、科学决策,父母早就告诉我们:出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有事情找警察叔叔、红灯停、绿灯行,等等;
做企业要在一个领域里专注,我们的古人早就说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企业要借助资源,古代的小故事“凿壁偷光”讲的不就是这个道理!
人有梦想很简单,但把事情做好、执行到位更重要。
宠爱眼前的计划
焦震认为,明确方向,做好长期的规划固然很重要,但规划落实到具体执行的计划则更重要。
他机巧地发现:
规划永远是正确的,但往往是没有结果的;
没有证据的争论最激烈,但一旦一方拿出证据,谁也无话可说;
无法量化的东西大家讨论很热烈,但讨论一件具体的事情,很容易鸦雀无声。
因此,焦震大胆地提出并以此为标准用锐利的双眼观察企业:
与其规划三年,不如规划一天!
必须专注做一件事
焦震诚恳地说:“专注做一件事,能做成,已经很不容易了。”为此,焦震有一件趣事被悄悄流传:
企业老板:阁下可否愿意投资我们公司?
焦震:不会(非常果决)。
企业老板:为什么?
焦震:你必须专注一个行业。
企业老板:(的确,除了主业建筑业之外,该公司还有高速公路项目和水泥厂。)你的意思——
焦震:卖掉你的高速公路项目和水泥厂!
企业老板:(惊愕)这样吧,给我一段时间,让我在合适的时间卖出。
焦震:不行。
企业老板:为什么?这些项目如果现在出售,就会价值折损。
焦震:对,就现在卖掉,要的就是心痛的感觉!
好一个心痛的感觉!焦震先生固执地认为,同时做几件事情,虽然也能做好,但增加的是机会成本。如果集中精力和资源,将会做得更好。
试一试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投资蒙牛可以算作焦震团队的一个经典案例。但焦震坦言,这是他意想不到的一个项目。2001年年初,焦震从销售终端获得蒙牛销量逐步攀升、回头客很多的信息,判断蒙牛对资金应有巨大需求,于是开始关注蒙牛乳业。焦震与牛根生接触后,双方谈得很好,牛根生后来在对其他人提起焦震时,用了“一见如故”四个字。
焦震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福建南平市发现了南孚,这个案例也足够经典:
“1997年下半年,焦震不断听到业内人士提起南孚的名字。有一次,焦偶然听到一帮大学生聊天时提到南孚电池特别好用,这使得他一下子对南孚产生了特殊兴趣。”
“焦震通过各种人脉关系与南孚公司进行接触,并作了大量的准备。双方见面时,焦震非常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南孚老总聊了一晚上,说服了对方考虑接受投资。当最终达成投资协议,已经是1999年下半年。”
媒体由衷地评价道:“这期间焦震跑福建就不下60趟,而为了南孚项目做的大量调研,使得焦震成了一个电池行业专家。”
无疑,焦震是敏锐的,也是勤奋的,更对对方的需求具有洞察力。
在与这些公司老板交流的过程中,焦震依然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他认为交流和表达方式没有技巧可言,关键在于你是否慎重地思考过:对方需要什么?
有一次,他希望多一些时间和牛根生交流他们的想法,牛根生没有时间,焦震就耐心地说服他:“这么大一件事,缓一个月再做决定也不晚,不妨多了解一些。”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请给我一个月的时间,容我将事情说清楚。”
看重那些将口头约定视作比合同还重要的人
焦震说,他交的很多很长久的朋友,他们的行为是可预测的,你知道他未来会怎么做。反之,有的人,你很难预料他的未来。
比如这些长久的朋友,你若和他约定一件事,他会记得特别清楚,比写在合同里都重要。就像我和胡总,如果我们约定明年的某一天见面,你放心,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我们一定会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见面。
其实,焦震和他的团队最精明的地方,莫过于他们笃信中国经济的崛起,并愿意与中国企业一同成长。在震荡上行的中国经济曲线中,焦震认定了人不可能重复过去的成功,人生随机的因素过多,惟有加倍思考清楚现在,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近期以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均出现了“小阳春”迹象,六月以来,随着一些二线市场的房地产价格跟着兴起,投资者开始惊呼,“小阳春”有进化成“初夏”的可能。
但仍然有不少人质疑,这种地区性的短暂回暖是否代表全球房地产的春天开始萌动?国际物业顾问公司戴德梁行(DTZ)研究部6月份连续两次发布研究报告,提出:全球房地产市场价格尚未回升,信贷持续紧绌,而全球房地产投资短期前景并未现曙光。
全球物业均未达公允值
在六月上旬的一次全球房地产价格报告中,戴德梁行指出,环球商业房地产市场仍未走出谷底,各地的房地产价格将在本年进一步下滑,要等到了2010年才有望回稳。
戴德梁行全球市场预测主管Tony McGough说:“世界各地仍有房地产交易在进行中,但主要是投资者经过精挑细选的物业,促成的原因可能是卖方急于套现,或是卖方觅得非常优秀的租户并打算以长期出租作为物业的收入来源。我们发现,物业市场通常在跌至谷低前就会达致公允价值,然后投资者就会在这个市场找到更多投资机会。目前由于大部分市场的前景仍未许乐观,其价格尚未到达能造就公允价值的水平,故未能吸引投资者前来寻宝。不过,这种情况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出现突破,部分市场的回报潜力将会逐步增加,但一些主要市场要到2010年才会达到公允价值的水平。”
上述结论对于那些急于进行短炒获利的房地产投资者来说,可能是个不妙的信号,但对于有志于长远投资的投资人,或许倒是个好消息,至少他们可以再耐心一些。
除了物业公允值未达标之外,DTZ同时指出,今年环球整体写字楼市场的回报率将是-20%,明年的回报率将为0%或维持在正数,而到了2011年及以后的回报率将回升至10%或以上。虽然部分市场的回报走势已开始稳定,但经济疲弱仍会对研究范围内市场的租金升幅构成阻力。
交易仍有待提升
DTZ六月上旬的报告在分析了位于欧洲、亚太区及美洲的38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表现之后发现,环球市场投资物业的价值今年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首次下跌,跌幅为4.4%;在英国地区,投资物业的价值也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首次下跌,现值为5860亿镑,跌幅高达10%。此外,2009年第一季度,环球房地产投资交易宗数较2007年第3季度的高峰时期减少了85%,成交金额为300亿美元。
报告同时指出,过去一年跨境资本的流通按年减少了58%,从2110亿美元减至890亿美元。在全球各大市场中,只有中东是唯一往外地增加投资资金的地区(但升幅也仅为2%),世界其他地区向外的投资都已减少,跌幅高达50%至80%之间;欧盟地区内的跨境投资在过去一年几乎减半,自951亿美元减至484亿美元;从美国流向欧洲的投资减少了80%,流向亚太区的投资则减少了71%。
在最重要的“投资者意向调查”一项中,戴德梁行发现有83%受访者预期环球房地产的投资量在2009年将进一步减少,较2008年的水平更低;而另一方面,“借款人调查”报告则显示,未来一年信贷状况将会维持紧绌,大部分受访借款人(59%)指出,银根最快要到2011年才会松动,这项发现符合了投资者的预期。
DTZ全球市场预测主管TonyMcGough说:“物业市场的价格将会逐渐回升,但信贷紧张仍将成为一个问题,甚至会成为各地商业房地产市场复苏的一项阻力。”
中国内地和香港楼市是否例外?
DTZ的全球报告和中国内地以及香港楼市的现状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他们在6月下旬的报告中解释,香港6月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显著回升,主要原因是利率低、银行放宽借贷、港股市值由去年低位的7.606万亿港元劲升至今年5月底的13.673万亿港元,加上热钱流入,都令房地产投资者的比例高达20%至40%,但这已经与1997年高峰期相当,显示风险已经出现。
第二季度香港住宅交投量达36381宗,比首季的交投量料升89.5%,按年上升8.5%,大型屋苑楼价于过去半年内升超过20%。但是该行对未来两个月的楼价并不太乐观——香港仍存在经济负增长、出口暴跌及失业率高企等因素,它估计下半年的整体物业交投量料会放缓至每月7000至8000宗。
DTZ北亚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陶汝鸿表示,无论住宅、写字楼及商铺的楼价于上半年的反弹力比市场预期好,然而对于下半年楼市发展则审慎,不过他不愿意对楼价作出具体猜测。
DTZ华南区投资部主管叶国平估计,银行今年内不会加息,最快到明年年中或明年年底才有调升息率空间。叶国平指出,第二季度的投资市场表现更胜上一季度,按年比较,大额交易宗数较上季增加20%,投资总额亦较上季多了32.8%。
而对于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回升,DTZ并没有过多负面评论,并明确指出,部分房地产市场已经走出低谷。DTZ华西区董事总经理黄云龙表示,重庆房地产市场已经逐渐回暖,今年截至五月成交商品住宅比去年同期成交量已经增加近乎一倍。在价格方面,也稳定维持在每平方米3700元人民币以上水平。该行认为,重庆房地产市场已基本完成了探底过程。
由此可见,随着内地众多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连续数月的量价齐升,表明市场似乎已逐渐走出低谷格局,促使成交量不断放大。可以预测,后市的房价将会步入一个向上调整的通道。在以刚性需求与价格博弈为主的背景下,更多的地产开发企业在得到了楼宇销量的保证后,势必调整价格以博取更大的盈利。不过DTZ提醒说,在市场逐渐复苏的阶段,政府方面也会加强对市场的监控,以减少售楼商与预购人之间因资讯不对称而导致的矛盾,这一点相信所有的内地房地产企业都不会陌生,短时性的宏观调控政策近年来已让内地房地产业受尽折腾。
(陈宜飚,《第一财经日报》驻港记者。)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宋词中的意境现实中也时有体现。前苏联解体之前,世界上很少有人事先料到,在其有生之年,如此庞大的苏维埃帝国一夜之间会樯橹灰飞烟灭。同样,汽车帝国通用汽车的破产也是世事难料。
但通用汽车曾经很强大,真的是很强大。1953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恳请通用汽车的总裁查理?威尔逊(Charlie Wilson)出山担任国防部长。在参议院听证会议上,有参议员问,如果一项决策有利于美国但不利于通用汽车,他该当如何?威尔逊表示,当以美国利益为重。他随即又补充道:“多年来我一向认为,凡是对美国有利的对通用也有利,反之亦然。”威尔逊的回答成为名言名句流传下来——只是略微改动了一下,后人只取后半句:“凡是对通用汽车有利的,对美国也有利。”
通用汽车就是一个帝国,破产时全球还有23万员工,每天生产2万多辆汽车。1953年,通用汽车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其产量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曾几何时,微软、苹果和丰田三家公司加在一起,方可敌一家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是大规模生产,通用汽车开创的是大规模销售。走的是大而全的路,从低端产品到高档品牌都有。通用汽车当时的口号就是产品要“适合每一个口袋和每一个目的”。上世纪20年代,通用汽车便创立了其管理模式,各个部门的职业经理向总部负责,同时有严格的财务管理。通用汽车的管理模式曾经是全世界的楷模,许多大公司争相效仿。1930年,通用汽车超越福特,成为汽车制造业的霸主。但时过境迁,通用汽车早已雄风不再,沃尔玛已成为今日全球最大的雇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通用汽车是2009年6月1日申请破产,但其面临的各种问题由来已久。20世纪60年代就有消费者权益保护者跳出来,指称通用汽车的产品不安全。70年代,中东危机导致全球石油价格上涨,突显通用汽车的产品耗油多的弊端。80年代,日本汽车后来居上,通用汽车的产品相形见绌,性能差却成本高。美国政府当时也是帮过倒忙,一方面允许通用汽车制造油老虎汽车,一方面限制进口日本的省油汽车,结果是以损人开始,又以害己结束。
80年代,为了节省开支,通用汽车各种品牌的汽车要件通用,结果品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通用汽车推出过不少品牌,但没有持久性,缺少后续行动,很像美国的海外军事扩张。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到处派兵,到处设点,但很少能够长治久安的。越南、朝鲜、柬埔寨和老挝,这些国家美国都曾派重兵占领过,但最后都是无功而返。伊拉克和阿富汗又成了美国重点干预的地区,但美国最后是否能够在此站稳脚仍然不是定数。而日本的汽车公司正好相反,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搞好一至两个品牌。本田推出了“雅阁”(Accord),丰田则推出了“嘉美”(Camery)。
通用汽车还喜欢喊口号,都是些空洞的话。这是堕落的一种表现,虚张声势,自欺欺人。比如,2002年,通用汽车高管的衣领上都别有一枚小徽章,上写“29”的阿拉伯数字,意思是通用汽车要在市场重新占有29%的份额。1954年通用汽车鼎盛期间,其市场份额高达54%。但直到2009年通用汽车申请破产,其市场份额仍然只有19%。
一叶落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通用汽车的破产并不是孤立的,是美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结果。中产阶级曾经是美国消费的主体。1953年的时候,通用汽车鼎盛时,近半数的美国家庭为中产阶级。自80年代初里根总统上台之后,美国的大资产阶级和大资本家日益坐大,整个国家的贫富差别加剧。克林顿继续执行了里根的政策。中产阶级的缩小和其购买能力的降低,影响到美国汽车的整体销售,而其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通用汽车公司又是首当其冲。
当然,帝国倒下时还是要垂死挣扎的,通用汽车也不例外。美国破产法的“破产”一词比较引起歧义,给人的感觉是公司要关门倒闭,其实通用只是破产保护而非真正的清盘倒闭。但通用汽车要想起死回生并非易事。罗伯特?莱克(Robert Reich)教授曾经担任过美国的劳工部长。他就预测,通用汽车迟早要寿终正寝。许多美国年轻人从来就没有买过通用汽车的产品。在他看来,奥巴马行政当局之所以愿意出资60亿美元(合42亿欧元),帮助通用汽车苟延残喘,也就是为了让各方有一个缓冲时间,工人、供货商以及分厂所在地的政府可以逐渐适应并接受最后的失败。换言之,奥巴马援手通用汽车是出于政治考虑,而并非是因为通用汽车真有什么价值。
为了拯救通用汽车,奥巴马也算是煞费苦心。在通用汽车破产之前,奥巴马已经试过一招,逼走了通用汽车的前总裁瓦格纳(Rick Wagoner)。瓦格纳是应该下台。他十年前出任通用汽车第一把手的时候,通用汽车当时的股价是每股70美元,而2009年通用汽车申请破产时,其股票价格仅为每股75美分。2008年7月10日,瓦格纳坚决否认通用汽车会破产,说是有关传言完全失真。但结果如何?瓦格纳固然可恨,但其被逼辞职一事本身也说明,美国的汽车行业已经雄风不再。君不见,华尔街的高管们也是坏事做绝,投资者和纳税人都深受其害。但这些高管依然耀武扬威,人五人六,奥巴马拿他们奈何不得。
通用汽车重疾染身,甚至有可能出局。但汽车制造业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2009年全球有7亿辆汽车,但国际金融货币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近30亿辆汽车。目前全球厂家可每年生产9000万辆汽车,但即便是经济好的时候,全球的年需求也只有6000万辆。
通用汽车的破产标志着美国经济帝国的衰败。但还有一种可能:通用汽车破产是美国制造业的战略转移,美国要移师他处,集中精力,在更新、更高的领域发起冲击。比如,飞机制造业就仍然是美国的强项。汽车制造业和航空制造一直是美国整个制造业的两个支柱。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飞机出口金额高达200亿美元,而2009年第一季度的出口额仅为23.5亿美元。在过去10年中,美国第一季度的飞机出口很少低于130亿美元。美国飞机的零部件和发动机是在海外制造的。美国航空业进口额90年代末为150亿美元,2006年为179亿美元,2008年达到228亿美元。波音的不少飞机机翼是在日本制造的。
汽车帝国通用汽车垮台,日本用自己的品牌取而代之。而我们则忙于购买美国人弃之不要的品牌,并且,中国还成为通用汽车最重要的市场。中国正在拼命生产汽车,还在花大力气研制和生产大飞机。可喜可贺,但令人担心的是我们的所谓生产只是在中国组装而已,关键零配件还要从其他国家进口。长久以来,我们过于痴迷自己美化过的美国梦,以至于当这个国家和它的企业暴露了巨大的问题,也依旧未影响到我们对它的美好想象和忠诚追随。其实,我们何不学学日本?日本它总是苦干、低调、务实,也同样富裕。
(朱伟一,社科院法学所兼职教授。)
两年前曾为《建业》“信任与博弈”专题撰稿,当时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正在全世界如火如荼地上映,我便趁热打铁地从《变形金刚》写起。流年似水,如今擎天柱大黄蜂一帮铁疙瘩卷土重来,《变形金刚2》再次在全球影院高调圈钱,其热度绝不亚于当前中国大地1/3领土所遭受的经日高温。美国流行文化总是带着横扫一切的气势。
不过,美国产生了很多引领世界风潮的流行文化,而美国人民却似乎一直跟欧洲的严肃艺术不怎么来电,最多会来点简单的刺激和快感。上世纪20年代的某一天,巴黎卢浮宫,一位法国导游带着四五十个美国男女来看《蒙娜丽莎》,美国人循例说了些“真美呀”“好有气质哦”诸如此类不疼不痒的话。他们的喧哗惊醒了正沉浸于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朱光潜先生,朱先生皱起了眉头。他当时一定正在构思“给青年的第十一封信”——《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卢佛尔宫即卢浮宫)。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泰斗和奠基者。自1925年开始出国游学,他先后游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及法国巴黎大学等。游学期间,他以书信形式在《一般》杂志上写了12篇文章,与国内青年谈人生、读书、理想诸多问题,后来被集结成书,就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当时,朱先生感喟,从中世纪到现世纪(主要指20世纪初),人类的文明已经不知进步了多少倍,工业化的生产和商业的驱动已经使文化和艺术的经典“进入寻常百姓家”,中世纪的人们要读一本经典著作非常困难——包慎伯直到三四十岁才能借到《十三经注疏》一读;近代的笛卡尔和培根甚至都没有机会读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更不用说《蒙娜丽莎》的真迹,当时的人们如果远涉重洋能够一睹真容,其姿态绝不亚于朝圣。
在朱光潜写这12封信期间,中国的流行文化应该算是革命,革命代表了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现代社会的探寻。当时,美国还没有像如今这样成为地球村的领头羊,但这个年轻民族迅捷的发展速度以及其讲究“效率”的工业文化已开始使它渐受瞩目,中国的很多学者和革命家也都为这种“效率”着迷,朱光潜问道:“效率”之外究竟还有其他估定人生价值的标准么?
“效率”之外究竟还有其他估定人生价值的标准么?八十多年前,朱光潜先生这样问。现代工业文明都基于理智将世界量化,所谓效率也是如此,但“效率”应该衡量具体,总不能作为做事的动因吧。《变形金刚》因为有机器人所以精彩,但当这续集只剩下一堆机器人的时候,照样不受大家待见。君不见IMDB排名第一的影片《教父》,在学院派、大众和商业上都最具认可度,当年科波拉创作的时候也倾尽了心血——在原著小说的每页都贴上了标签,标注了如何改编成剧本用镜头呈现,等等。先抛开流行与经典不谈,能感动大家的东西的背后,就是朱光潜先生屡次提到的那一份“苦心与热情”,苦心孤诣背后强烈的情怀与追求。这,就是朱光潜所谓的超“效率”标准,“最高的评估标准一定要着重人的成分,遇见一种工作不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还要问它是否由努力得来的,是否为高尚理想和伟大人格之表现”。
所谓高尚理想和伟大人格,与朱先生当时的语境有关,因为当时流行“革命”。如果具体到事业上面,我觉得更准确的词是我们曾经用滥了的“目标”与“理想”,知道自己所做的是能够投入一生的。时间的距离会让我们产生对过往时代的怀念甚至向往,比如民初那个思想自由活跃的年代,那个在我们印象中人人都立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年代。在激进的时候,朱光潜提出他的超“效率”价值论,给躁动的青年泼一泼冷水,“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刻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我们与朱光潜批判的“太贪容易、太不能深入、太不能刻苦”又有何异?
“如果纯任理智,则美术对于生活毫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颜色的纸,文字只是串联起来的字。如果纯任理智,则宗教对于生活毫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自然就没有神奇,而冥感灵通全是迷信。如果纯任理智,则爱对于人生也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男女的结合只是为着生殖。”
这是朱光潜在另一封信中论述“情与理”的时候说的一段话,看似与本文无关,但结合朱光潜先生的人生哲学和治学态度,我深深佩服他人生态度之完美。我们都知道胡适先生有句话叫做“少谈论些主义,多谈些问题”,少谈主义并不是没有理想,而是要务实,而朱光潜在20世纪30年代就写出自己的一个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朱光潜说人生是要“先情后理”,“情”则知道一生追求与热爱之所在,“理”则务实刻苦。热爱并始终如一地投入,以“三此”为原则严于律己,这是接近完美的人生。
美国的游客不解《蒙娜丽莎》之经典,让朱光潜感慨不已,这个现代社会的通病如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这些美国游客背后的美国文化也产生了自己的经典和流行,或许有些流行不能达到“崇高理想”之标准,但其背后刻苦认真的创作态度也值得欣赏,就像工业光魔制作变形金刚的过程。我们现在的企业文化中,把对公司和工作的忠诚、激情与投入作为至高无上的标准,这些观念显然西化而来,虽然舍本求末但却实用,因为这种标准是要把每个人培养成公司的专有人才,它并不替你的人生理想着想,但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又被中国人的“差不多”风格化解,或者用来装点门面,就像很多暴发户买一坨坨书籍堆起来装文化人一样,就像很多电影公司用虚假的票房数字自欺欺人一样,这个时代的我们,颇有一点悬浮的感觉,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确实挺尴尬的。
在这个悬浮的时代读读朱光潜先生得书,有助于我们认真面对我们的人生。
(摩西,特约撰稿人,网络编辑。)
链接:
朱光潜(1897~1986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1897年9月19日生。1924年,撰写第一篇美学文章《无言之美》。又到上海与叶圣陶、胡愈之、夏衍、夏丏尊、丰子恺等成立立达学会,创办立达学园,广泛进行新型教育的改革试验,倡导教育的自由独立。
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塔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朱光潜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20世纪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
朱光潜熟练掌握英、法、德语,几十年来,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他对黑格尔110万字的巨著《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历史性的崇高声誉。他出版的译著还有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克罗齐的《美学原理》、路易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和《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等。此外,他通过系统认真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译文提出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将地球一网打尽”,高调问世的IT业高速发展,于是就有人断言:纸媒将面临终结,杂志将进入死亡倒计时。
这种忽视需求无视彼此不可替代的浅浮之见,不但在理论上缺乏底气,更为日见灿烂的优秀杂志的繁荣所证伪。
据不完全统计,在当今社会上发行的杂志有数千种,分属十数大门类,其覆盖范围之广,几乎无所不包。时下,尽管诸多杂志步履维艰,前进中一摇三晃,但还有相当数量的杂志,在面对现实、面向未来的探索中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依然过得有滋有味。甚而一些面世不久的新杂志,高端切入,大步行进,凸现草根生命形态:得一滴露珠就泛滥,有一线阳光就灿烂,彰显了非同寻常的生命力。
杂志门类如此之多,兴衰沉浮如此复杂,时政类、专业类、文化娱乐、体育竞技各有特色,若问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杂志?语境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一样。
当然,如果是从事某一专业类工作,为专业计,为事业计,为饭碗计,专业刊物自是必选的,原因没有别的,而是为了获取信息,取得知识,借鉴经验,开阔视野,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但就我个人而言,对于杂志,我的渴望、我的企盼、我的选择是芸芸众生共同需求的那一种,即直面灵魂、对着精神的东西,这是人类需求的共性。
我喜欢从宏观层面来考虑一本理想化的杂志究竟具备怎样的属性。人类活在世界上,有两大需求:一是物质,二是精神。前者比如吃饭,是为了活命,这是生存的基础;后者则是思维、思想、道德等层面,这是人类之所以是高级动物而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分界。饱肚腹快朵颐的物质食粮,润大脑长精神出智慧的精神食粮,对人类来说缺一不可。供给人们精神食粮,手段很多,但杂志责无旁贷。
杂志不同于报纸,它的内容经过相当的提炼和制作;它也不同于通常的图书,有相对快捷的灵敏性与时效性,既新颖新鲜,又相对稳定恒久。从古及今,杂志已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正是以杂志为媒介,读者从中获益,起到了厚人伦、美教化、识美丑、辨善恶的社会功用,同时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上进,怡悦性情,增加文化涵养。
对于我来说,理想化的杂志应首先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此外,这份杂志的读者,不是“小众”而应当是大众。
有幸参与到一本杂志的制作出版中,它在某些方面正寄寓了我对杂志的理想化追求。这是一本正在河南迅速流行的杂志,名曰《时文博览》。这本杂志目前由一群年轻人主导,内容风格接近我向往的目标:它内容健康,促人向上,不打官腔,不讲废话,陈言务去,视野超广,虽然它并不见得已经“笼万物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了,但其大心胸、大眼光及其雄厚根基、选文之匠心,端的非同流俗了。
这样一份杂志,我最爱它内容中流露的人性。何谓人性?其实一个“情”字:亲情、友情、爱情、人情,抛开空洞说教十万八千里,用娓娓动听的故事,用动人心魄的细节,既歌颂美好,也鞭笞丑恶,既弘扬高尚,也暴露卑下。
这本杂志的推广语中的一段话:众生不论如何浮躁,人们终究向往宁静;红尘不论如何功利,人们还是敬畏崇高;世俗不论多么功利,人们还是选择高尚。这其实也是我们对于一本完美杂志在内容、格调上的所有期待。
举贤不避亲,我所喜欢的杂志,就是这个模样。
(毕殿岭,前《郑州晚报》总编辑。)
信守承诺——建业“琢玉行动计划”成果接受社会盛大检阅
6月12日上午11时,来自河南15个地级城市的建业全省业主代表及省内知名媒体的记者们陆续来到建业集团总部,共同参与建业“琢玉行动计划”成果社会大检阅活动。图为社会检阅团在桂园。
憧憬与计划:下一个三年
2009年6月6日下午4:00,在集团上市一周年之际,“建业集团三年规划动员大会”在集团多功能厅成功举行。胡葆森董事长以“盯紧目标,苦干三年,强力攻坚”为主题发表重要讲话,在总结上市一年来工作的同时描绘了三年之后集团的宏伟蓝图,提出了集团未来三年的工作着力点。胡葆森董事长特别强调:未来三年,建业的工作着力点应立足于四项工作,第一是琢玉行动的升级,第二是土地资源配置的科学化与合理化,第三是要稳定保持建业每年20%的复合增长率,第四是培育并不断强化团队的计划意识、计划能力和计划实现能力。
研讨:建筑中的国语
2009年6月12下午14:30分,“建筑中的国语”研讨会在建业至尊红酒会所召开。此次研讨将为为郑州、商丘、信阳等公司的新中式住宅项目开发奠定理论上的准备,持续推进集团产品系列化的战略步伐。
老胡开讲河南农业大学
6月16日晚,胡葆森董事长走进河南农业大学,受聘担任该校特聘兼职教授,并举行了大型报告会《人生战略规划与个人核心竞争力》,与1500余名学生共享自己人生和事业的悟道。在主持人介绍胡总的过程中,不断引起学生的阵阵掌声,老胡五次站起来向大学生致意。鲜花、偶像KT板、经久不息的掌声、此起彼伏的发问、拥堵在走廊里专注听讲的学子——每次走进大学校园,胡葆森董事长总能得到最诚挚的礼遇。清晰的战略眼光、知行合一的实践及高度的责任感、诚恳的交流姿态,这一切都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学生创业导师、精神偶像,也从而被大学生誉为“本土青年第一人生偶像”。
学习方总好榜样,建业人热议《方风雷:为人处世之道》
77期《建业》出版后,“老友记”栏目《方风雷:为人处世之道》一文,在建业人中引起了关注,很多同事纷纷给编辑部发来感言。
信阳城市公司刘荣峰:静静地,用心去品味,距离我们那么遥远但又如此近亲的方总之为人处世之道。这篇文章所带为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撞击、生活的感悟,以及更多将作为未来个人处事做人的蓝本、标杆!
总裁办公室姚宁:关于《方风雷:为人处世之道》一文,触动最深的是“融会贯通文史——对历史的偏爱和以此衍生的彻悟,赋予了方风雷大历史观和历史方法论”。
营销服务管理中心曹宁凯:如同用最简单的方程去解释最复杂的经济现象,人生就是一次统计学意义上的线性回归。从复杂回归到简单,从表象回归内涵。为人如是,处世如是,有大智慧的人亦如是。
职场小说带给我们的只是生存的技术性手段,而创业小说则将和我们分享物竞天择的刺激和快感。《创始人》描绘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也描摹了在中国创业的真实境遇,促使年轻人警醒进而受益。
去年年底,《中国企业家》做了一期有关俞敏洪新东方上市之后的封面故事。作为一个白手起家却又希望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获得助力的企业,新东方的上市并不令人感到惊奇。但问题是,资本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只给你带来好处而没有弊端。有时候,这种弊端甚至会超越好处,直至吞没企业自身。我相信,没有高超的走钢丝技艺,资本市场还是少碰为好。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有所作为但却依然并不成熟的创业型企业来说,搞不好,就不知道究竟是谁在玩弄谁了。
王强新作《创始人》的腰封上,印着一句颇为“狂妄”的宣传用语:“当你创业成功,当你终成商界巨子,一定天涯海角找到王强,揪住他的衣领问他:‘我的命运怎么全在你的书里?’”这句话,似乎真的应该适用于并不万事如意的俞敏洪。当然,我们对于具体的细节和形势并不知晓得清晰无误,所谓的适用,或许也只是一种牵强的联系。之所以会如此,的确是因为,王强已经把创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局写得清清楚楚,或许仍是管中窥豹,但于外行如我们,已经算是大有收获。
比起厚厚的三卷《圈子圈套》,王强的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内容。而这种内容也的确是建立在一种转型的基础之上。“创业小说”,不知道之前有没有人提过,没有,那么它真称得上是一本水准之上的开山之作。形势正如潘石屹在推荐语中所言:“职场小说带给我们的只是生存的技术性手段,而创业小说将和我们分享物竞天择的刺激和快感。”成灾的职场小说,自有其存在的合理理由。但这也在另外的一个层面上昭示了职场中人浮躁的心态。他们的阅读,起码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之上,书里的人事格局斗争,或许会成为他们今后的行事规则。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来说,职场小说热得有理,但却并不令人感到尊敬。而作为创业小说,起码可以对人有所启迪,给人以一定程度的激情。
在今天的大环境之下,选择不寄人篱下自己当老板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们不谈那些一直认为世界就是自己舞台、一出生就含着金勺子的创业者,他们身上是否真正还蕴含着创业的精神,我们不予置评,而将目光转向那些父母抵押房子借遍亲戚给孩子凑足“创业资金”的草根阶层。这些另一种意义上的“啃老族”或许并不能够成功,或许他们将一事无成。但是,正是这种危险性让很多人望而却步,那些真正敢让父母把棺材板拿出来的年轻人,未必就一个个都是神经病偏执狂,他们的身上,未必不蕴含着硅谷起家时候的那种企业家精神——只是,在整个社会大的格局之下,中国的创业环境,代价要高昂得多。
书中男主角曹原身上所蕴含的,正是这样一种“野性”:他不怕失败。没有给自己留出退路,只想坚持到底。绝不给别人打工——因为野猪一旦变成家猪,命运就再也不属于自己了。和刚刚改革开放时期的那些“草莽英雄”一样,他身上依然具备了可贵的开拓性精神。他不惮打破常规——用麻将牌进行人事管理,为什么不行呢?他鄙视所谓止损线的小心翼翼——为什么亏到第一百万就一定要停止?那前一百万怎么办?亏一百万零一千成不成?别人都不让你死,自己把自己给杀了,这叫什么事儿?种种所谓成熟的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的做法,在曹原看来,并不是什么必须完全遵守的“清规戒律”……所以,“真正的创业成功者,都肯定只是由理想主义者来完成的”。
这本书里面,详细地介绍了多个创业者或许都会经历的阶段。这能够作为一种参照——而王强似乎并没有给出太多的价值判断。对于读者来说,似乎能够分享的,也并不只是刺激和快感,而是一种创业智慧和启迪。当然,读了创业小说便去创业的,可能真是糊涂蛋。要知道,真正的创业精神绝不是一种人云亦云、一种一时的冲动。曹原的苦楚一点一滴,都得让那些冒失的年轻人仔细掂量一下:这样的辛劳是否能够承担。更重要的是,假如我成不了曹原,那种失败该如何来承担——这或许是我这种外行人的无端猜测了,创业者,或许真要不得这种半点的犹豫和不决。
《创始人》这本书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它展现了这个国家的企业家精神在这个阶段的新面貌,以及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二十年前的市场,也许会钻空子的人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而今天,知识和技能,以及真正有价值的创业点子,才是基本的要求和必备的条件。今天的创业者环境,或许仍然远远及不上同期的美国,但对于他们的规范程度的要求——如何在成长期就获得融资、如何与资本市场处理关系,这都是之前的中国所没有的。而创业者究竟要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应该仔细地设问自己一下。有立场、有目标、有坚持之后的破釜沉舟,才是一种聪明的表现。
(焦建,《经济观察报》记者。)
中国GDP将在今年或明年超过日本
日本经济产业省近期发布的年度报告指出,如果中国经济增长超过预期、日本经济继续恶化,日本将结束世界经济排名第二的位置,中国GDP将在今年或明年超过日本。
日本经济产业省在报告中承认,这是日本第一次处于正被追赶和超越的位置,并呼吁重新思考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并警惕不要陷于保护主义之中。
2008年,中国和日本GDP分别为4.4万亿美元和4.9万亿美元。即使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09年中国GDP增速只有6.5%,中国的GDP总量将会达到4.68万亿美元,而日本2009年的GDP增速IMF预测可能是-6.2%,日本的GDP总量将为4.62万亿美元。略少于中国。
但是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应冷静看待这种所谓的“中国GDP总量赶超日本”的现象,中国GDP总量虽逼近日本,但日本人均GDP高出中国近13倍。攀比GDP总量没有什么意义。
信息来源:美联社
美国穷人是房市滑坡的最大受害者
《华盛顿观察》刊出美国哈佛大学住房研究联合中心(JCHS)最新发布的报告称,在美国本轮房地产危机中,低收入阶层和少数族裔家庭受到的影响最大。2007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期间,在房屋贷款面临偿付危机的家庭当中,低收入家庭占到四分之三。目前,51%的低收入租房者和43%的低收入房主每个月的住房开支超过收入的一半,比例大大超过其他收入阶层。
由于住房开支负担的增加,收入最低的四分之一美国家庭每月用于其他项目的平均开支仅为485美元(约合3298元人民币)。虽然4月份美国全国平均失业率逼近10%,但同期黑人失业率已经高达15%,拉美裔失业率达到11.3%。相比之下,4月份白人失业率仅为8%。在2007年1月到2008年6月期间,低收入少数族裔社区的房屋失赎率中间值为8.4%,相比之下,低收入白人社区的这一比例为6.3%。
信息来源:《华盛顿观察》
中国公司收购悍马并非偶然
近期发生了让人出乎意料的事情:刚刚宣布破产的美国通用公司决定将悍马卖给中国四川腾中重工公司。这一切看上去也许很不可思议,公认的美国公路越野车王竟然被自行车王国中国收购。谁如果这么想,说明他不了解现代中国国情,新贵们在别墅里铺设草坪,在仓储式商店血拼,开着豪华轿车。中国似乎很有潜力培养出适合悍马的消费观念和宽阔大道。
这不仅是商业行为,象征着美国的挣扎和中国的崛起,这更是文化上的里程碑。中国收购悍马并非偶然,近年来,中国广泛接受美国的种种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2005年以来,中国汽车销售量增长率从每年20%跃至30%。今年1月,中国汽车月销售量首次超过美国。
悍马油耗量惊人,不应该算交通工具,而是业余消遣。在美国,悍马逐渐成为人们尽量回避的车型,不仅因为它象征着浪费,还因为高昂的油价让美国人望而生畏。但是,中国有些人似乎反而寄希望于销售这些笨重的家伙牟利。
信息来源:《纽约时报》
中国不会统治世界
马丁·雅克关于中国崛起的著作长达550页,该书推断: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超过美国和那时的第三大经济体印度。中国将借助GDP在政治和军事上成为全球最强大国家。雅克预测说,如果说英国曾是海上霸主,美国是空中和经济霸主,那么中国将成为文化霸主。
雅克预料中国与其邻国会恢复往日的那种朝贡关系,只要邻国在文化上臣服就会相安无事。中国视自身为不朽文明,这意味着它绝不会容忍那些对中国统一的威胁,特别是事关台湾问题。鉴于中国强大的文化和历史,中国不会屈从于西方标准。如果说必须屈从的话,那也是西方屈从中国标准。
今后,美国人可能会看更多的中国电影并学习汉语。同样,中国将继续向西方学习。就像欧美人可能会阅读更多的孔夫子一样,中国将更多地学习莎士比亚。世界更可能变得多极化,文化变得多元化,而不是以中国形象为基础重新塑造。这正是全书的结论:中国不会统治世界。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气候变化将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
近期,英国著名医学期刊和伦敦大学联合报告称,全球温度越来越高,可能会在未来100年引起食物短缺、干旱、战争以及洪水灾害等连锁反应,使数十亿人处在疾病和贫困中。气候变化将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忽视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应受到道德谴责。
这项报告号召医生和健康专家更加严肃地看待气候变化问题,因为气候变化事关几十亿人的健康,而不仅仅是关于北极熊和森林砍伐的环境问题。
报告称,在英国,气候变化将带来更多热带风暴,增加夏季老年人的死亡数。2003年横扫欧洲的反常热带风暴导致了7万人死亡。温暖气候还会增加由昆虫和细菌引起的疾病的扩散,但世界最贫困地区受到的健康威胁最大。
干旱和洪水将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更加脆弱,导致粮食短缺、粮食价格飞涨、营养不良和疾病连锁反应,大约会有十亿人口因海平面的上升而迁徙。
信息来源:英国《卫报》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菜根谭》
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菜根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