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YE MAGAZINE
长征画面:历时两年的长征,经历了大小数百次的战役和战斗,冲破道道封锁线,翻越一座座雪山,跨过人迹罕至的草地,后有追兵,前有阻截,仅湘江战役一役就使刚刚踏上征途的红军死伤过半,尸骨成山,血染湘江成红河;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逃跑主义的错误路线,抵制了分裂主义,千难万险,才使红军的战略转移得以实现。
建业人的长征,虽不经枪林弹雨,无须抛头颅洒热血,然而,企业在战略推进过程中,面临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继出台,以及产业资本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开发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缩短,产业格局在巨变,多数企业将遭遇出局的危险,竞争的残酷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市场如战场。与此同时,建业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如下诸多考验。
首先是职业精神的考验。优秀的企业都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联想、万科、蒙牛、阿里巴巴……无不如此。但我们今天讲的职业精神,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职业精神既体现艰苦奋斗的精神,又要求团队具有方向感、使命感、责任感 ;不是朴素地奉献、冲杀、拼搏,而是对核心价值观、使命、战略、规划、方案的理解升华之后,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那种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在研究企业生存法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价值观→定位→忧患意识→学习型组织→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长久生存”的关系链 ;在研究市场法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眼球经济”下的市场第一,占有着竞争对手不可比拟的资源。因此,“不断超越,永争第一”,不仅是战略与使命的需要,也是企业生存的首要法则。如今考验建业人的是,靠“永不妄称第一,决不甘屈第二”的精神取得了市场领先地位长达十余年之后,在高管们坐上了奔驰和近百名管理者开上了汽车之后,还能不能像红军到达陕北根据地后仍然保持“开荒、种地、纺线线”那种热情,还能不能像创业时期第一代销售员那样骑着自行车、摩托车到处找客户发宣传单一样地拼搏,还能不能像第一批走向地市的开拓者那样不计薪酬(那个时期是从未发过什么“异地补贴”的!)、不辞劳苦地冲锋,还能不能像三年前那样为一个更加完美的方案、为一个令人惊羡的开盘、为一个理想的结果而一周七天、一天十几个小时地殚精竭虑……规律告诉我们,“一如既往,永不懈怠”,说到容易,做到很难!领先者最大的敌人就是他昨日的成功。超越自我,需要勇气、需要学习、需要领悟,更需要境界。不相信精神的力量,就不能理解十万红军如何仅用了十三年就将“老头票加现大洋”维系的八百万老蒋驱赶到了孤岛台湾。
其次是专业素养的考验。这里讲的专业素养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即企业层面、管理者层面和专业技术人员层面。企业层面的专业素养主要表现为盈利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和服务水平。我们在开始走向资本市场的时候发现,在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里,是基本上不谈“精神”的,谈的是“盈利表现”,比的是“土地储备”,论的是“实力”。在香港上市地产企业“俱乐部”里,“河南情结”、“社会效益”等因素如果不能体现出经济价值来,都将被视为无谓的付出。在那里,人们不会因为你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而降低对你的评价标准,也不会因为你盖的房子不比别人少甚至干活比别人多而高看你一眼。正因为如此,建业人既不可因所处环境的差异导致的效率不公而自暴自弃,更不可因在本土市场具备的领先优势而沾沾自喜。只有咬紧牙关,多干实干,笨鸟先飞,小鸟常飞,用三倍甚至五倍的努力去换取同样的盈利表现,才能跻身于强者之林,为自己争得立足之地。企业层面专业素养的另外两种能力,是业内已经认识到的产品制造能力和服务水平,它们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也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前提。就产品制造能力而言,我们仍处在中级阶段,与产业化探索的先行者万科相距甚远。万科多达两百人的产品研发队伍、数百项专利性研究成果和正在担负的国家级住宅科研课题,为中国的住宅产业化引领着方向。我们近年来致力于产品系列化、标准化以及提出的通过与设计商、建筑商、供应商建立“三大合作阵营”逐步提升产品制作能力的思路,是跟随万科进行产业化探索的基础性工作,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希望利用这一“跟跑”战术,保持本土市场的产品优势。服务水平同样是开发企业的立足之本,它的高低尤其是在行业成熟时期业已成为竞争者决胜市场的关键。我们是本土市场最早向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的开发企业,因而获益最早。城市花园一期热销,不能不说是“金水花园”老业主们口碑传播的功劳。前些年,受困于建业广场和城市花园工程质量问题,加之竞争对手开始对服务提升高度重视,我们的服务优势一度不保。两年来,我们为了夺回这一优势,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深刻地认识到客户资源与企业发展的鱼水之缘。目前考验建业人的是,能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和年复一年地认真做好每一项服务,并在未来两年内利用十八个城市陆续建成的社区平台,搭建起具有建业战略特色的客户服务网络和客户资源管理体系,将客户资源的价值反哺于企业的发展,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让建业会会员在全省境内享受到“建业无盲点服务”,真正体验“尊贵、和谐、健康、成长、开放”。
管理者层面的专业素养是指管理者在具备某种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在带领团队推进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公关外联能力和掌控全局的能力。建业的管理者们多成长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指导思想贯彻后的这几年,多出身于某一条专业战线且营销从业者居多,很少是管理专业门里出身,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管理专业的知识与工具。在投资决策、市场分析、系统管理、产品管理、组织设计、市场推广、领导艺术、文化建设等方面,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当企业战略和阶段性规划、年度计划确定后,管理者在制定项目整体推进计划和配置所需资源时,多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这种不得已的、长期的“外行领导内行”局面,难以支撑企业在行业持续领先。今后,应该利用多层次、全方位的专项培训和战略性的选送培训,加快提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专业技术人员层面的专业素养,是指这些人员在各自专业领域的职业水平。管理大师杰克?韦尔奇治理企业的思想精髓,即是“用一流人才做一流企业”。他把企业人才专项能力的提高作为个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担负GE培训学院兼职讲师的近二十年里,仅因个人动手术及不可抗力的原因误过两次授课。建业面临的考验是,能否在现有七大技术专业序列里,将现有人才培育提升为业内一流专业人才,并在这一努力不果时,适时引进一流人才取而代之,保证团队整体素质符合战略目标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讲,建业与万科的差距,不在精神层面上,恰恰是在专业层面上。这些差距,表现在市场研究,表现在产品设计,表现在成本管理,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有客观因素,比如人才环境的因素,因为深圳是中国人才的洼地。为此,我们就更加急迫地需要将建业尽快办成学习型组织,在企业内展开一次专业能力大比武活动,让每一位建业人至少掌握一门“绝技”,让那些专业素质低下又不思进取的人无立身之地。如此,我们的战略才能落地,我们的计划才能兑现,我们的产品才能拿得出手,我们的服务才能让客户感到物超所值,我们才能将产品做得精了再精,将活干得细了又细,将服务做得专了又专。
在经受以上这些最基本的考验的同时,建业人还将面临战略的考验,多种利益诱惑的考验,以及企业文化的考验,等等。在既定的省域化战略推进不顺利的时候,能否坚守河南这块土地,在整体劣势下创造经济奇迹;在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时,能否放弃眼前利益,舍近利小利,图远利大利,以决千斤之货者心态,不计钵量之争;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在投资环境出现不公时,在阶段性努力短期看不到回报时,能否始终坚持“守信用、负责任、走正道、务正业”的企业文化。
这些考验,有些是阶段性的或某个方面的,而更多的是长期的、艰苦的,甚至是连续性的、根本性的,需要全体建业人勇敢地、积极地面对,经历风雨,迎接彩虹。
长征画面:红军决定长征之后,历经长征准备阶段,长征失利阶段,长征转折阶段,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大会师阶段。途中,为了确保方向的正确,仅重要会议就达十四次之多——遵义会议,一代领袖应势而出;毛儿盖会议,分裂的势头已不可避免;巴西会议,使红军的命运转危为安。
两年间,英勇无畏的红军冲破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跨越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纵横十四省区,转战万里疆场,四渡赤水,兵临贵阳,虚指昆明,指东击西,形南实北,呼啸驰骋于黔桂川滇的万千山水之间,日夜听闻战马悲怆的嘶鸣和军号激越的呼唤。从湘江之滨的鏖战到赤水河畔的奇兵;从嘉陵江上的搏击到泸定桥边的怒吼;从乌蒙山中的回旋到陕北高原的大捷,一场场,一幕幕,汇成了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和气吞山河的壮丽画卷。诠释着理想、信念、崇高,展示着英勇、胆略、忠诚。
建业人的长征,从1998年起,经历了战略构思、战略准备和战略布局阶段,在战略推进过程中,也将经历战略调整阶段,并终将步入战略冲刺阶段等等。
八年来,建业人客观理性,审时度势,提出将战略的实施分三步走的设想,即用五年时间完成地级城市的布局,而后用十年时间完成大部分县级城市的拓展,继而再用十年时间扩展至中心城镇。战略实施之前,建业人将人才、资金、品牌、客户、管理等五大资源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准备,耗时三年。
2002年之初,当战略实施的冲锋号响起,一支支先锋团队越城而出,取濮阳、定新乡、占商丘、落南阳、扎根驻马店、挥师三门峡。巾帼英姿灵闪于中原大地,须眉豪气挥洒在黄河两岸;产业化的步伐引来了“联盟新城”独秀郑东新区,城市化的浪潮催生了“森林半岛”花开八城四方;“啄木鸟”的足迹从桂园踏至帕拉帝奥,“大篷车”的车轮从桃花岛滚至桂花居旁;白龟水边传递着五个月资金平衡的喜悦,三门峡上奏响了开盘当天几近清盘的胜利华章。建业人用平实砌就了伟大,用执著换取了认同,用坚守赢得了尊重。他们站在城市的高度,站在战略的高度,纵横捭阖,播撒文明,书写了一篇篇艰苦奋斗的永恒乐章。
2002年4月28日,为了迎接省域化战略第一场战役的顺利打响,时任濮阳公司老总的冯爱萍率领公司的全体员工,连续奋战近五十个小时,迎来了濮阳建业城市花园的精彩亮相……
2003年4月,南阳绿色家园宗地拆迁战斗打响。细雨,遮不住时任南阳公司老总闵闵激扬自信的英姿和指挥若定的目光……
2003年3月一个凌晨的三点,驻马店正副指挥员何川与王东的身影徘徊在项目宗地上,为了早日进驻工地,他们度过了无数个如此的夜晚,构划着作品的模样……
同是2003年的6月,两百公里开外的另一个战场,首次担负项目操盘手的时任三门峡团队指挥员郭树瑜,为了将宗地高压线早日迁移,焦虑的神态,无奈的泪水,考验着一个文人超越自我的意志和一位年轻女帅迎接挑战的坚强……
2003年12月,久攻不下的豫东重镇商丘团队军心动摇,时任副将的李晓东挺身而出,勇敢地挑起了指挥员的重任,从抓客户服务着手,从成本控制着手,一举扭转被动局面,为建业人在商丘赢得了尊重……
2004年初,时任副总裁的康凯亲率一支团队进驻许昌,为了捍卫企业的品牌,将一个不足十万平方米项目的方案推翻了四十余次。反复推敲,苦思斟酌,才有了今日享誉古都的帕拉帝奥,才有了建业美誉度在许昌的高度升扬……
2004年9月,豫西重镇洛阳战役的帷幕即将拉开,少帅黄东升几次胃部出血,仍“轻伤”不下火线,援兵朱静,怀抱刚刚出世的爱女,长途奔波三百余里,赶赴洛阳参与部署作战方案的制订,并对开盘的具体细节进一步磋商……
2004年7月11日,面对商丘、三门峡、许昌的出师不利,集团决策层召开了企业战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7?11会议”,会上首次提出了团队指挥员必须站在“两个高度”(即城市的高度和企业战略的高度)的要求,尽快取得“五个认同”(即政府认同、专家认同、同行认同、客户认同、员工认同),此次会议极大地增强了新一代年轻指挥员征服市场的信心,提高了团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是2004年初,时任助理总裁、年仅三十岁的丁萌,按捺不住冲杀的激情,主动请战,背负起中城联盟的重托,将中国第一个“联盟新城”的大旗扛在了自己的肩上,每日清晨七点例会,团队的誓言激励着相互间凝聚的力量……
2004年初,又一巾帼女杰武震林率队北上,巧妙破解宗地久拖未获难题,精心组织“寻找劳模”献爱心善举,接连出手,首战告捷……
2004年7月1日,豫北、豫东南、豫西、郑州四个大区成立,郑州主战场攻坚团队指挥员的重担落在了“姐妹双姝”王静、陈瑛肩上。面临市场创新的挑战,她们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她们的辛劳倾注到每一棵树木的枝叶之上。7月26日,创造历史的郑州市场第一本媒体楼书轰然面世,一个传奇的名字“森林半岛”跃然于22个版面的报纸之上,并从此开启了它花开中原的跨越、作品芳名的传扬……
2005年7月27日傍晚,平顶山森林半岛销售部门口排起长龙,300多名热心的客户为争得头筹,不得不提前排队,等待次日项目认筹,连足智多谋的年仅28岁的老总严家杰也不得不紧急召调五辆大巴车,将这一“突发事件”的业主们安抚于车内过夜,并送上食品慰偿……
2005年9月,豫东南大区战情危急,面对连续两年难以完成任务的局面,集团将大区总指挥的帅印交与素有“教授”之称的孙延隆手中。挟成功操盘中原首个文化主题项目“桂园”的余威,老孙连连出手,率猛将史书山、刘大勇、王国强、马晓腾,信心百倍,直抒胸臆,喊出“2006年的天是豫东南的天”的豪迈……
为了稳定军心,临危受命的许昌第四任指挥员王国强将家搬到了许昌,爱妻辞去原职陪伴在身旁;三门峡第二任指挥员许静携女迁居,连婆母、保姆一同自省城西进;驻马店的识途“老马”(马守彬)为了赶工,连续87天驻守工地不回家,全然不顾省城家人的牵挂;一批批奔赴异地的年轻姑娘、小伙子将自己的婚期拖了又拖,一批批老员工将自己探家的周期不断延长,刘亮、苏萧龙、孟庆淼、郭小迷、许光平……
顶着市场的压力,多年在外奔波的生活将他们累倒了,亲赴济源一线指挥的豫北大区副帅吕光煜昏倒在自己的寝室里,连号称“女强人”、时任执行总裁兼豫北大区主帅的冯爱萍也因劳久拖成疾,不得不躺进了病房;洛阳副总荣平腰疾缠身,数年的坚守,考验着一位女将的坚强;商丘幼儿园园长郝翠薇察看工地不慎摔伤小腿,为了招生,她咬牙坚守一个多月,直到集团下死命令才将她强行拖入病房……
前线战事无不牵动着集团总部的神经,为了总部指挥保障系统正常运转,第一代创业者闫颖春身先士卒,带领着三代创业者们熬过了无数个昼夜,文化给养,资金保障,人力资源,客户资源,源源不断送往市场第一线。深夜办公室的灯光,映衬出他们疲倦的身影——单六六、张杰、杨冰、胡冰、宋晓鸣、张卫军……
五年来,为了纪念主业团队攻城略寨,物业管理和幼教分队兵分多路,哪里有主力队伍的号角,哪里就能看到物业“礼兵”的雄姿,哪里就能听到幼儿园传出的胜利的笑声。卫定川、王贺伟、田建伟、苏华……谢金、裴云鸽、王晓瑞、刘海燕、武菁……这些平均年龄仅有二十五岁的年轻战士,在指挥员马路春、张六玲、王志红、康朝霞、陈黎霞的率领下,将精心的服务和小哈佛幼儿园的美名伴随着建业传扬。
2006年10月14日,坚守了整整十三年的建业足球冲超成功,中原汉子的不屈和坚忍实现了划时代的弘扬。张宇、杨楠、王随生、门文峰……几代指挥员以及他们率领的子弟兵宋琦、陈文杰们,为中原足球的崛起挺起了高傲的脊梁!
同是在10月,由王天也率领的资本市场“特种团队”从香港传来喜讯:集团赴港上市前的股权重组宣告完成——新加坡凯德置地注资6亿港币,携手建业称雄中国中部地产市场。…… ……
从这一幕幕精彩夺目的瞬间,从新时期建设者建业人的身上,我们依稀看到了长征勇士们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追求卓越、坚忍图成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
虽然,一些战士由于种种原因脱离或暂时脱离了建业人的队伍,但在建业的功勋簿、英雄册上,将永远镌刻着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美名与建业同在,他们的故事在建业传唱。
引子
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建业人的长征,是建业集团自二OO二年开始的省域化发展战略的推进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覆盖河南的省、市、县、乡四级市场,让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战略历程需时二十余年。
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建业人的长征,是建业集团自2002年开始的省域化发展战略的推进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覆盖河南的省、市、县、乡四级市场,让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战略历程需时二十余年。
建业人的长征,虽不经枪林弹雨,无须抛头颅洒热血,然而,企业在战略推进过程中,面临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继出台,以及产业资本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开发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缩短,产业格局在巨变,多数企业将遭遇出局的危险,竞争的残酷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市场如战场。
建业人坚信明日河南之于中国,必同于今日中国之于世界,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建业人自觉地担负起推进河南城市化的历史使命。
建业人一路前行,无怨无悔。
建业人的长征,定将载入中国城市文明发展的史册。
——胡葆森·《建业人的长征》
有几句关于读书的话是谓至理名言。“开卷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头与结尾两句是指读书的好处,中间两句是对专业人的要求,须达到的境界。
名言至理,“破万卷”是杜甫说的,“阶梯”是高尔基对书的认识,有“劝善”的成分。我读书选择的是苏联文学,与专业功名都无关,背景是中苏关系亲如兄弟。那个时代,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唱“胜利的旗帜哗啦啦地飘,千万人民呼声地动山摇,毛泽东斯大林领导我们向前进……”这个时代令我刻骨铭心,以至于后来的中苏断交、珍宝岛事件都无法影响我对苏联文学的热爱。热爱到了走极端,凡苏联作家的作品有见必买,且热衷了解书外轶事、作家本身的故事。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万卡》、《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等是短篇小说的珍品。别人恭维他说是短篇小说之王,但他对另一位短篇大师法国的莫泊桑却是恭而谦之,说莫是大狗,他是小狗,大狗叫了小狗跟着叫就行了。写出散文传世之作《遍地霞光》的普宁出身白匪军,当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第一任作家协会主席高尔基上任的第一件事是代表全苏作家致电普宁,欢迎他回到故乡从事写作,苏联作家的气魄与胸怀可见一斑。
苏联文学作品作为时代记录,我更看重喜爱描写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铁流》、《毁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活着,就要记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些作品充满了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与人性的光辉,这正是中国作家的作品没有或缺少的。《铁流》、《毁灭》是鲁迅重译,有人刁难,鲁迅反唇相讥 :这不是给未婚妻戴了金戒指,非译不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炼成”了中国几代青年,他们要像书中主人公保尔一样,回首往事,不虚度年华。卫国战争中,苏军包围了德军精锐加强师,这支坦克师缴械投降,斯大林得知后,将手中的大烟斗一挥:全歼。因为坦克师杀死了我们最优秀的儿女卓娅和舒拉。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苏联反观二战时期,以全新的视角与人性写出了一群女兵的命运,我尤为喜爱,前后买过两种版本,交替捧读,常读常新。
最后一次买豪华版本《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苏州。
六折。不知鲍?瓦西里耶夫的作品缘何掉价,这书刚出版不足一年。我很钦佩这位作家,在我的心中他和书中的冉卡、李莎、索菲娅等英雄一样也是英雄。在苏联卫国战争结束之后统计,1923年、1924年、1925年出生上前线的年轻人每一百个参战的小伙子中只有3人生还。人生太阳刚刚升起的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遏止、然后是彻底粉碎了强大而训练有素的德国法西斯。他——瓦西里耶夫,在1941年17岁走向战场的时候,童年、学校、少年的友谊和一个男孩子对邻班女孩的爱怜,都在这一天结束了。鲍?瓦西里耶夫写出了战争中牺牲的战友,取得了胜利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宁静、快乐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是苏联青年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
上世纪80年代初,周扬曾说,中国的作家要“听听隔壁的声音”、“隔壁”是指苏联。苏联的战争题材小说常写常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是一例。在苏联,这部小说一问世就受到人民的喜爱,这个国家的所有文艺形式包括电影、歌剧、电视剧都改编、移植了这部作品。并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传播。在苏共党代表会上,当时的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报告中提到这部作品时,曾十数次鼓掌,对作者表示敬意。中国的文化部门也大力推荐了这部作品,1981年5月,我在郑州碧沙岗新华书店买了“湖南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简装本《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印数多达131100册,定价三角七分钱。那时,自发的读书热浪正高,买好书、文学名著要托人,或者排队。我是排队买的。
十多年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由印10多万到6000册,不能说和我们的世风、我们的倡导没有关系。
简单地作一次理性的追寻,是不是可以发现,现在是远离了那个相对单纯、容易激动和振奋的时代了,那个时代是否过时了,或者被市场经济淹没了?而让我们深刻感受的是市场经济下的金钱在对社会的一切进行大肆掠夺和强暴下,人们精神的萎缩。于是我们的生活渐渐地多了些阴柔、靡靡之音、轻歌曼舞,多了麻木,多了“自扫门前雪”,多了漠然,多了矫情,也多了色情意味儿,单纯和浪漫变成了商业化下的一种伪装和矫饰。英雄不见了,尽管还有,尽管在倡导“见义勇为”,尽管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今非昔比,在人们的心灵中已经大大地打了折扣了。
英雄情怀没有了,理想变成了调侃被人玩弄,没有英雄,缺少理想,不崇拜英雄,理想崩溃的时代是可悲的时代。于是,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英雄身上的人性闪光、纯美、净化生命、升华生命,死去的英雄们的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在这个时代尤为重要,英雄们在昭示我们,他们用年轻生命镌刻的纪念碑,仍然在人类行进的历史上屹立,让我们满怀敬意去打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英雄们正迎面向我们走来。
(赵富海,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这些年来,无论友人聊书,还是遭遇“问卷”,说起今生或近年来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哪一部,我的回答不曾有一丝犹豫。今生,无疑是卢梭的《忏悔录》 ;近年,当然是摩罗先生的《耻辱者手记》。前者,是我28岁起一伴十年的床头书 ;后者,我读后极为震撼,怀着传薪的热忱,先后买过25本,送给身边和远方的朋友。
我对1998年来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摩罗思想随笔集的推崇近乎走火入魔,以致成为我“酒德”的一部分。许多次对酒至酣,不论是新友故知,我总是死缠着人家到书店去买摩罗的《耻辱者手记》。
摩罗的激情燃烧、深刻、严正、庄严、高贵、阔目远怀的文字,成为我一生中少有的“阅读事件”。
摩罗——梵语中指恶魔。最早冠以这个称号的文人,是以拜伦为代表的英国浪漫派诗人。鲁迅的《摩罗诗力说》里,热烈呼唤中国的摩罗。
摩罗这样阐释自己的笔名:我可以没有恩宠没有地位,可以没有名声没有桂冠,但我决不可以没有自我,决不可以没有独立人格。我一定要把自己和中国文人区别开来,与一切中国奴格区别开来。倘若他们自视为救主,我就甘为叛神,倘若他们自视为圣灵,我就自甘为邪念,倘若他们自视为人,我就只有做魔鬼。1986年我给自己取名为摩罗时,便是这番寓意。同时我知道,我的灵魂早已被奴隶的气息所浸透,要完全摒弃奴性,那不是一个中国人所能轻易做到的。我只有怀着战战兢兢的虔诚之心,按着自己的要求尽力去做。
摩罗能成为摩罗,他能铸成这样惊心动魄的文字,来自两种基本的精神资源:中国伟大的鲁迅,俄罗斯不朽的人文传说。
鲁迅对国民性,尤其是对中国文人的冷峻审视,无情剖析,以鲁迅的立场、目光纵观历史,放怀现实,使他痛感耻辱,直面耻辱,咀嚼耻辱,竭力抵抗耻辱,坚决走出耻辱。而俄罗斯人性太阳、文化巨星对他的辉映,使他产生强烈的英雄崇拜。这强烈的刺激化作他心中的熊熊火焰,在生命燃烧中,升华出思想的“舍利”。
在《巨人何以成为巨人》、《良知的弹性》、《重温英雄梦》、《知识分子的覆没》、《耻辱是我们的精神资源》、《耻辱与耻辱意识》、《咀嚼耻辱》等篇文章中,摩罗给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精神氛围、历史境遇下人的生活色彩、人的生命走向、人的灵魂升沉、人的心灵寒热是如何别若天壤。
在我们的土地上,为什么生长不出托尔斯泰那样的人类良心,产生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的宇宙灵魂,飞升不起赫尔岑那样的思想恒星?摩罗的归因是:我们没有那样丰饶的人文土地,没有那样高远的精神长空。
当我们的思想先驱刚刚上路、精神英雄攀到半山腰、还没有高达世界注目的高峰时,就被我们自己绊倒了,扼杀了。而亮出陷阱设置者、甘当刽子手身份的,却格外令人心寒气丧。
秋瑾,是她的叔父把她出卖的;
李九莲,是男朋友的告密,才使她不放弃独立思考的头颅从脖子上掉下;
遇罗克,“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权的呼唤者,在被判处死刑后,唾弃的口水差点把他淹没;
张志新,呼唤真理的喉咙不仅在行刑前被割断,连尸体也永远地“蒸发”了。
在回首“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的全军覆没时,有人把没有放弃抵抗的顾准拉出来挽回脸面,但顾准的抵抗,是多么无助、多么孤凄啊!他的子女与他彻底断绝亲缘关系,他临终前见一眼儿女的心愿,最终成了遗愿。
我们的文化理念、历史良知,该怎样面对凄凄孤魂?!
摩罗在《知识分子:若隐若现的神话》中这样写道:“我们也许有一百种理由喟叹我们的历史境遇过于残酷,可是,我们不是更有一千种理由反思我们的软弱、自私和卑污吗?”是的,时代并没有逼迫每一个人在自暴自弃的路上走得那么遥远。
而在我们的邻国俄罗斯,巨星光辉照耀的大地上,是如林般托起巨星的手,人民对英雄的敬爱,是支撑起一座座精神高塔的坚实基座。在俄罗斯大地上,英雄对国民精神境界的提升,精神境界提升后的国民对英雄的反哺,使俄罗斯的土地上不断挺立起举世瞩目的文化、艺术、精神重镇。
当十二月党人遭流放时,特鲁别茨卡雅公爵夫人第一个追随英雄的丈夫去流放地受难。之后,许许多多俄罗斯女子奔向西伯利亚,与哥哥或弟弟、儿子或丈夫,在永恒的冻土上相互温暖,相互安慰。
在给车尔尼雪夫斯基执行象征性死刑的刑场上,一位少女把一束鲜花献给了这位囚徒。在随后的流放途中,一个马车夫用这样的话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告别:“谁拥护人民,他就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去,这一点我们早就知道。”
法国姑娘唐狄在巴黎得悉昔日情人伊瓦谢夫被流放西伯利亚,立即来俄国与情人结婚。最后,殉道者和殉情者化作西伯利亚一座坟墓。
尼古拉皇帝严禁原住居民给逃亡的流放犯提供帮助,违令者将受严厉惩治。他们是这样“效忠”政府的:入夜,居民把水和黑面包放在窗外,逃亡者不用求助就能方便地得到生存的急需品。
莫斯科要塞司令斯塔阿尔将军受命主审赫尔岑等人一案时,在他审读案卷后这样向皇帝直陈己见:“这些年轻人是清白无罪的,侦讯委员会所做的事情是极不光彩的,我不能为此违背良心,玷污自己的满头白发。”他愤然退出侦讯委员会。
摩罗虽然激烈孤愤,同时也充满了大悲悯。在他眼里,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苦难,都是全人类的苦难,都是全人类的耻辱。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罪恶,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耻辱。每一个生命个体尊严的丧失,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耻辱。只要全人类还有一个处在煎熬之中,就是我们全人类的耻辱。
摩罗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勇气,不仅令我由衷钦佩,更令我深深愧疚。
关于摩罗的价值和意义,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这样评价:“当初鲁迅呼唤‘摩罗诗人’,那时候他正在寻找创建中国‘近世文明’的路,但鲁迅的呼唤,在世纪初的中国,竟是应者寥寥。摩罗通过自己的绝望体验、光辉体验与孤独体验,进一步地向鲁迅呼唤的精神界之战士靠拢。或者说,摩罗终于与鲁迅所开创的、已经中断了的精神界之战士的谱系承续上了。”
(郑兢业,郑州市文联专业作家。)
1992年,17岁,在湖南老家上高中,由无忌、朱果毅、张铁翻译的《小侠隐记》第一次摆上自己的小书柜。《小侠隐记》是大仲马名作《达特安三部曲》的第三部,也是最为成熟的一部。自传入中国以来,三部曲的翻译有两种模式,其区别从译名即可略知一二:一是基本忠实于原文的翻译,书名分别为《三个火枪手》、《二十年后》和《布拉治子爵》;一是由清末伍建光以白话小说笔法翻译的《侠隐记》、《续侠隐记》,以及我书柜里那部仿伍氏译法的《小侠隐记》。两种模式的译述,孰优孰劣,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我作为大仲马的忠实拥趸,觉得伍氏及仿伍氏的翻译,朴素而且风趣,为其他译述所不及。
大仲马是讲故事的高手,其高明之处,在于对历史的准确把握。三部曲中,路易十四与马萨林之间的恩怨,科尔贝与富凯的争权夺利,耶稣会士参与政治阴谋,法国宫廷的爱恨情仇,英法外交的纵横捭阖等等,都在这部作品中纷然杂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却又娓娓道来,有条不紊。大仲马写小说,有如莫扎特写歌剧,数十位人物竞相登场,同台献艺,诸多声部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堪称是一席富丽堂皇的法国大餐。
数年之前,有北大教授力捧金庸,称其成就在雨果与大仲马之间。我不经意地翻弄着书柜中那发了黄的《小侠隐记》,暗自冷笑。
1995年,在中山大学哲学系念大二,从一位老师的书柜中,借得一套向往已久的《金瓶梅》。那几个月,每晚熄灯之后,躺在床上借着一盏烛光读《金瓶梅》,成为不可多得的乐事。初读时多有猎奇的冲动,再读时于其细微末节处咀嚼,有如闲庭信步,却是另一番滋味。
由于道德的偏见,人们在评选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时候,将《金瓶梅》排除在外了。仔细想想,红楼三国水浒西游,写的都是才子佳人、英雄奸雄、神仙鬼怪,是离地三尺飘在半空中的事物。而《金瓶梅》写的却是贩夫走卒、市井之徒,反映的是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和感情世界。西门庆之为人,既不是武松式的英雄,也不是东坡式的雅士,他大隐隐于市,就生活在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围绕着相对富足的日常生活转圈子,虽然妻妾成群,却也不过是柴米油盐、生死轮回的一分子。
《金瓶梅》为书,看似写奇技淫巧,实是写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往深层说,它实际上是中国人的内心之书,写的是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以及这种精神生活是如何通过物质生活得到释放,最后又因物质生活的短暂,如何流于空寂的。我躺在床上读《金瓶梅》,读到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1997年,我的兴趣在尼采。
《论道德的谱系》是尼采作品中较为系统的一部。在其批判传统道德的著作中,如果说《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警句引人深思,《论道德的谱系》则以其严密的逻辑论证振聋发聩,势不可挡。尼采充分发挥其语言学的天分,用追本溯源的方式,查找道德发生的最初动因。这是在研究人类文明问题上的一次冒险,凭借其洞若观火的考察与论证,尼采发现了“善”与“恶”这一对道德范畴的精神根源:它们来源于弱者对于强者的反抗,是道德上的奴隶起义的最终成果。他还进一步引申,论证出基督教所宣传的爱,不过是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尼采曾经宣称,他的作品是给一百年以后的人来看的。说得没有错,自尼采之后,一系列的哲学大师,如萨特、海德格尔或是弗洛伊德,或多或少皆是尼采哲学的阐释者。西方文化中的道德宽容性和价值多元化,无疑更是尼采思想的源流(尽管他本意也许并非如此)。只不过在中国,对于尼采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研究的层次上,道德上的歇斯底里症,仍旧不时在社会各个角落发作,时至今日不衰反盛(如网络上的铜须事件,又如对李银河的谩骂)。
与尼采基本同一时代的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他的思想在中国早已成为显学。翻阅两位大师的著作,却没有发现互相碰撞的痕迹。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颠覆了传统的社会形态,尼采则从精神层面颠覆了传统价值体系。私下之见,如果尼采的思想同时也得以广为传播,会不会是中国社会思潮的有益补充呢?
2000年,25岁的时候,第一次看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在此之前,曾经在学校看过村上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以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25岁再看村上,突然觉得有点“于心有戚戚焉”。尽管有人告诉我说,《挪威的森林》是写给中学生看的小说,看完之后我却觉得,书中那种荒芜的述事风格,并不适合中学生情窦初开的胃口,倒是适合那些青春渐逝、青黄不接的半中年男人。
自《挪威的森林》之后,一发不可收地看了《寻羊冒险记》、《象的失踪》、《奇鸟行状录》、《1973年的弹子球》、《再袭面包》等等,长的短的,统统一扫而光。村上的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纤细而带有淡淡的哀愁,而林少华的翻译更是别具一格,相当入味。看林氏译本看得多了,不免产生一种怀疑:书中那些典型的村上式语气,究竟是村上的原创呢,还是林氏的演绎?自有文学交流以来,作者与译者在作品上的水乳交融,莫过于此吧?因为这种亲密关系的存在,在论及村上的作品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林氏的《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及其艺术魅力》——有了这篇论述,其他关于村上的评论都显得多余了。对于我而言,村上的作品更像一种个人体验,如同一大堆怀旧的喃喃自语,将我引入另一个感情丰富的个人世界。
2005年,将《杰克?韦尔奇自传》读了两遍。读韦尔奇的自传,本来怀着功利的目的。但看了一些章节,觉得这老头虽然是在商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却有着一颗平常心。书中的文字,莫不是拉家常,语气平实而循循善诱,丝毫没有咄咄逼人之气,谈天说地中,令人受益匪浅。如允许犯错误,首要的工作是重树信心,查找错误的根源,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并且确保下次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如不低估任何人的价值,平时看似无能的人,如果通过适当的鼓励与合理安排,大多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如尊重他人,给他人以发言权。
…… ……
凡此种种经验,在我那份微不足道的工作中,都被证实是提高组织效率的宝贵思想。而且每一次看那书中的章节,联想起工作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总会有新的发现。在这个管理思维泛滥的年代,真正有价值的书犹如凤毛麟角。各种形式的“智慧书”从未实际提高过谁的智商,名目繁多的“成功术”也不能真正导致谁的成功,而“不要找借口”系列并没为这个世界减少多少借口。大师们的点石成金术在我们这个现实世界里,仿佛仅仅是一种概念或口号。相比之下,《杰克?韦尔奇自传》写得老实巴交,却是真正宝贵的思想财富。
2007年,开始重读《论语》。王小波曾经说,孔子这老头挺可爱,成天说些大实话。《论语》所论及之事,小至修身,大至为政,都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但言之必中。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是情与法的平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对某些大会总是全票通过的绝佳注脚;“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对父母生日的真实感受;“小不忍则乱大谋”,是孔子的狡猾之处;“当仁,不让于师”,则是我爱柏拉图可我更爱真理的中国版本……
扯远了,新年伊始,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吧。
(龙镇,特约撰稿人。)
鲁迅
鲁迅希望自己的作品速朽,这也是我们的愿望,可惜这个愿望无法实现,批判和启蒙精神在中国这个地方依然任重道远。在中国大地,只要封建主义的幽灵还在游荡,只要专制、奴性、麻木、暴力还存在,鲁迅的作品会一直常新,无法超越。毫无疑问,自“五四”以来,白话文作家的前三名,用李敖的句式来说就是:鲁迅,鲁迅,鲁迅。用连岳的话来说,自鲁迅以后,批评文章可以不用写了,许多非民主、非正义、非人道、非民生的事件出来后,可以直接把鲁迅的批判文章拿来改改日期。中国的希望在于鲁迅精神一直被主流精英知识分子传承,鲁迅的文字一直被反复地提起和引用。
《围城》
在这里可以看到才子兼部分贵族气质、英美气息更甚的钱钟书的悲观、达观和喜剧感。生活是热闹的、烟火气的,这是这样一批20世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土壤上的知识分子:迷茫、穷困潦倒的方鸿渐;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李梅亭;外形木讷、内心龌龊的韩学愈;道貌岸然,实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高松年;依附官僚、谋处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终于自蹈覆辙的汪处厚;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陆子潇与顾尔谦;此外还有混迹学界,却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争强斗胜为己任的大家闺秀苏文纨、范懿等等,但钱钟书用温柔戏谑的态度化解尖刻,给予宽容。生命却是悲观的,通过方鸿渐的遭遇和感知,钱钟书传达人生是“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围城式的绝境。隽永、深刻、灵动,横溢却不夸张的才华,绝妙的搞笑与寂寞悲观的人生观相平衡,只此一部,钱钟书演绎了的唯一的钱钟书,当选“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张爱玲
被身在美国贬抑鲁迅的夏志清力捧,但是张爱玲却是会速朽的作家,她的才华,用在自负、玩世、意识幽暗、情感沉痛悲观上,化为一种中小资女人混杂着自得与哀怨的才华,即使是作品中的格调,也更多是个人的而非社会的、做作而非自然的、阴暗而非明快的,终究不够大气。张爱玲热最大的受益者,不是读者也不是张本人,应该是出版商。
《废都》
《废都》出现得好!好就好在贾平凹式的病态与阴暗平庸,暴露出某些酸腐传统文人的腐朽和直指商业目的的堕落,并引起了警惕。
金庸
夜深雪落读金庸。金庸自言自语说:武侠小说是没有前途的,它写的古代社会离现在越来越远了。可是只要江湖还在,侠就在,青春还在,中国人的古典情怀还在,金庸就一直在。直到世界尽头,江湖不会散席;鱼龙混杂,人世间牛鬼蛇神;爱深成恨,背叛,深仇大恨……我们无法在现实中飞雪连天仗剑而去,但在金庸中我们自己就是侠,就是士,随时抽身而去,飘飘,恩仇快意。唯一遗憾的是,金庸给我们的是感动,而非灵魂上的震撼。
王小波
王小波的走红和影响之大说明追求自由的思潮一直涌动,生生不息。仔细读王小波,发现他的杂文并没有说出什么了不起的道理,只是为生命本应该有却被抹杀的常态呐喊,应和了追求自由个性的理想,比如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王小波反对对生活的设置,敲“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的脑壳,这是每一个追求独立的青年视做理所当然的应有之分;比如《我看国学》,王小波对国学只是温和地质疑,而鲁迅、钱玄同 等激进五四青年为杜绝国学毒素毒害青年曾主张一把火烧掉了事。王小波说出一些简单的道理,说出许多被沉默屏蔽的道理,你也可以把他看作披着卡夫卡、劳伦斯、奥威尔、卡尔维诺、杜拉斯、尤瑟纳尔外衣的鲁迅,用另一种方式扛起五四大旗,只不过与前辈的激进、愤怒、战斗相比,这一代战斗者吹着口哨,明眸善睐,因其文本诗意、幽默、自由、独立。与他的思想相比,更胜一筹的是他的文本,利落的文风,智力的乐趣,直来直去,不绕弯子,不把读者智力当白痴,从中可获得阅读的快意。
《兄弟》
一个严肃小说家居然在相对大众中享有盛誉,仅有余华做到了,甚至在《兄弟》之前。他最好的应该是《在细雨中呼喊》,最火爆的却是畅销的《兄弟》。但是《兄弟》可以看作是余华顺应了大众内心的情感趋向。
连岳
把横溢的才华献给对现实的强烈关注。读过连岳,欣赏却是从他的一篇散文开始,他的散文谦逊、优美骄傲、理想主义。实际上我注重文本而忽略思想,误读了连岳。对连岳来说,形而下高于形而上。才华不是用来邀宠的,引用一位诗人兼实践家的话:“他们不是狂妄分子,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这是毛泽东评论鲁迅的话。我曾以为,两个同好,龚晓跃才华不在连岳之下,前者更有现实抱负(从一家报纸转战到另一家),后者个人主义盛一些(猫在家写社会评论),再次矫正,二者都是实践家和革命者,连岳所以更负盛名,更多来自他的非个人主义。当然,我也要向龚晓跃式的才华致敬,他们已经飞升超越了沉重的现实,起飞,表达生命的喜悦和激情。
余秋雨
余秋雨惹谁了?从《文化苦旅》到《借我一生》,从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到秋雨时分,余秋雨一路走红一路挨骂。这位文化搬运工不遗余力地沟通文化与大众,表情也时有几分传道者的忧患,大众很有成为白痴的嫌疑,只有一人高高在上,为你等白痴说教。如果文章做作还只是小节,余秋雨最大缺陷在于他政治上正确,也可以反着说,政治上不正确,在于现实面前的鸵鸟绥靖政策,陈良宇倒台后,余秋雨早知道式的表态引来的不是掌声,而是鄙弃。
(颜清晨,自由撰稿人。)
“开着吉普,走遍河南的每一个城市。”
和希望“牵着条狗,走遍每一个城市”的巴顿有着相似梦想的老胡,在今年的团拜会上过了一把“巴顿”瘾。“我们的队伍已经攻占了夫子庙……”“太慢了,你们必须在今天5时以前攻占这个……新界口。”当老胡戴着工程部所用的安全帽充当战斗头盔,用地道的河南话为电影《甲方乙方》中的“巴顿”配音时,又一年在河南各地市场中搏击的建业人的辛苦,在前仰后合的欢笑中升华。
专注的建业
毫无疑问,建业的2006年可以贴上“专注、变革、壮观、承前启后、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标签载入我们的记忆之中。
就是这一双双专注的眼神,聚焦了2006,此时正聚焦在做“2006年工作报告”的执行总裁闵闵身上。建业在秉持“专业素养?职业精神”的建业人的奋斗中走过了2006年,建业人在无数朋友与亲人的理解与支持下走到了15周年门前,长征在脚下,有了新的起点。
建业人的长征
老胡说建业人常被自己感动。《建业人的长征》是老胡在完成2006年几件大事之后,心潮澎湃,往事历历在目,未来宏图在望,不禁拿出手中的笔,写下这篇充满着革命浪漫主义气息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文章。
在李莉、苏萧龙以及赵旭的深情演绎下,这篇洋洋数千字的文章,时而激昂、时而悠扬、时而曲折、时而悲壮。“听着那段朗诵,回想起过去走过的路,真的让我种热泪盈眶!”这也许可以道出很多建业人的心里话。
可触摸的2006
2006年的长征路上,有哪些人和事值得我们铭记?团拜会上,我们试图用一些物品来展示一类人的精神与成就,来记录我们走过的一段历程。建业与凯德签约的笔,《建筑中的国语》,照片“金博大外的停车场”,照片“王宇景的脚”……让我们在回顾2006年时,多了可触摸的印记。
这张照片记录了“房源的鞋”,代表了支持许昌胜利的外销人员的鞋:“房源的这些鞋,正是浓缩着建业人面对困难不屈的历史,那么贴近我们刚刚过去的岁月。”
春来到,春来到
2007年2月15日,由人力资源中心组织的“建业住宅集团2007新春团拜会”在建业史上首个贺岁视频片的欢快和吉庆中拉开了序幕,图象与音乐、鲜花与灯笼、灯光与色彩……一次又一次方案,一份又一份创意,我们将建业的悲喜情感、建业的企盼祝福浓缩,尽管有遗憾,但给了初次实践的企业文化部以成长的空间。
祝福丁亥,建业中原
建业人像三门峡的天鹅一样,每一年的归来都愈见精神,愈加壮大;
建业人就像驻马店汝南的梁祝传说,诠释着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冀和梦想;
建业人就像焦作陈家沟的太极拳,一经出现,其影响便开始无止境地扩散;
建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像中岳嵩山一样,成就了中原的高度。
郭小迷版
1.你通常通过哪些渠道发现阅读?
主要通过一些专业的读书网站如豆瓣网,其他也通过搜狐或者新浪的平台来发现。
2.哪些因素决定了你的阅读内容?
职业要求与兴趣爱好决定了阅读内容。
日常接触大量信息时,靠职业敏感性与专业敏感性引申阅读。如之前研究规划,看到京九铁路的开通就会有相关专业方面的思考与阅读。
3. 你有怎样的读书习惯?
选书:
拿到一本书首先看题目,确定是否是需要的方向,其次看前序后跋、封底的评论、目录,判断该书的内容质量等。
看书:
经常会同时读几本书,专业性较强的书籍与史哲类、最近是国家地理等旅游类调节着看。
看书的目的性较强,因为做管理,所以看重目标,阅读也直奔主题,一本书通常不可能全部看完,根据目录、提要、关键词等筛选。
精读的选择通常取决于书稿的质量,一般是一些名家的作品,近期是许卓云等。
分享:
会和大家分享书中的观点,一般不刻意分享书。
4. 你怎样定义好书?
书只是信息的载体,无好坏之分,只有有用与无用的差别。书的价值和对象有关,和目标有关,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掌握有效方法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更为重要。
(郭小迷,董事会办公室战略研究部。)
关健版
1.你通常通过哪些渠道发现阅读?
主要通过网络,也会参考一些图书排行榜,以及朋友的推荐。
2.哪些因素决定了你的阅读内容?
阅读内容一部分与工作有关,涉及策划与品牌方面;另一方面偏重人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
3.你有怎样的读书习惯?
选书:
我较少逛书店,一般会在网上看,我只买自己真正喜欢的书,选书时非常看重作者,比如昆德拉、法拉奇、黄仁宇、张承志、陈丹青等。对于喜欢的作者,经常会收藏他的一系列作品。选书如择友,靠直觉。
看书:
看书时间通常在晚上和周末。买回来的书都会精读,在网上看书则根据需要和兴趣选择所读的内容。
记录:
喜欢在书上做标记,直接在书上写心得。
分享:
非常喜欢和别人分享读书经验,但是书不外借。
4.你怎样定义好书?
我认为的好书,是有趣的书,能够给人顿悟。
(关健,营销管理中心品牌管理部。)
史书山版
1.你通常通过哪些渠道发现阅读?
地市发现阅读的渠道相对较封闭,会请MBA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推荐,从网络获知,请同事推荐。
2.哪些因素决定了你的阅读内容?
存在的都认可。通常阅读新闻类、管理类、专业类、其他日常交往所需要的。
3.你有怎样的读书习惯?
选书:
挑选一本书,首先看目录、封面与封底的推荐、前言。
看书:
看一本书,根据目录选择想要了解的内容,通常一本书只会看完三分之一,专业类会详细些。每天翻书是习惯,中午的间隙用来看书,早上通常六点起床思考一天的工作,晚上如果有应酬,会在早上看书。
记录:
不做读书笔记,常觉得读书不如人,便去报考试,学机械时报了管理,后来报了MBA。
分享:
常选取好的内容通过信息办公平台发给公司的同事,偶尔忘记,同事都主动提醒我。
4.你怎样定义好书?
适合自己的书就是好书了。
(史书山,驻马店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