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YE MAGAZINE
不久,由我国著名导演王潮歌与建业集团共同营造的戏剧幻城《只有河南》就要面世了。这枚本应在庚子之秋收获的巨大的中原文化之果,由于疫情的阻挠,终将在今夏破土而出,像一朵硕大无比的花,绽放在中原大地的芒种时节,为中原父老带来希望和欣喜!
为了迎接这一文化巨制的到来,秦朔、张磊、施一公、张泽群等各界大咖级河南老乡陆续站台发声,讴歌厚重的河南历史、璀璨的中原文化,抒发对故乡的情怀与期待。他们的文章,既生动别致,又学贯古今,认真诠释了“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严肃命题,同时也激发了我提笔的冲动,想给大家讲讲“河南老胡”与《只有河南》的故事。
为什么是“河南老胡”
二十年前,著名刊物《南风窗》对我进行了一次认真的采访,整理成文后,以 “河南商人老胡” 为当期的封面标题刊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南有王石、北有冯仑、中有胡葆森”之“中国地产三君子”一说便出自此文,并一直流传至今,“河南老胡” 之称也由此而起。有意思的是,那时的老胡正值中年,冠以 “老” 字,颇有些江湖气味,自觉中听,倒也呼者不拒,久之,“河南老胡” 便成了我的别号。更有意思的是,彼时《南风窗》的主编即为今日极具人气的秦朔先生。他独具视角的文章《我不是一个河南人》,叩响了《只有河南》走向大众的脚步声。
至于我为什么决定做《只有河南》这件事,就必须重复一遍九年前我为纪念建业成立二十周年出版的《百人讲述建业》一书所做的序中的几段话:
“成长在文革时期的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功底是很浅的,所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也是在批判和非正常情势下获取的。所以,我经常说自己没文化,绝无过谦之意。”
“1989 年,当《菜根谭》在日本畅销后复而引起国内读书者的关注时,我在无数次的诵读中窥见了中华国学文化精粹的流露。‘史中寻道’ 意识也是在那时形成的。”
“我也试图从南怀瑾先生自如地游弋在儒、释、道之间和神仙与凡尘之间的经历中,借鉴一种方法,使自己能够从不同时代变迁的企业兴衰史中撷取规律性的启示,实现经营管理的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我想借此机会再次告诉朋友们:建业谋取更大商业成就的目的,与财富无关,与市值规模无关,甚至与规划中的百城建筑无关,更与我个人与家族的生活品质无关。建业未来的商业成就,是其社会核心价值主张外化的前提——因为实力决定着影响力及其回报社会的能力。”
“建业虽具有伟大企业的基因,但还跋涉在通向伟大的征途中;我个人虽是文化至上的崇尚者,但还未触摸到古今文化巨匠的臂膀。朋友们的信任是财富,也是力量。我们会在信任之力的驱动下,向着阳光,匀速前行。”
熟悉建业的人们知道,在当代中原文化形象重塑方面,与社会各界众多同道人一起,建业人一直在进行着执着的探索和坚守。27 年的“足球情结”不仅仅是河南足球事业的延续,更多的是中原汉子“坚毅、厚重、大气、执着、不屈” 精神的弘扬与展现。(借此顺告球迷朋友们:你们的激情一直鼓舞着我。河南足球过去不会、今后也不会被资本所裹挟;无论它叫什么名字,建业人会一直与它同在,决不放弃!)
近几年,随着濮阳大集古镇、禹州神垕小镇、郑州樱桃沟足球小镇、建业 · 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开封七盛角、铂尔曼酒店、建业大食堂等文化旅游作品相继落成,我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这些项目固然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作用,但正谋求崛起伟业的今日之河南,更需要一个文化殿堂级的作品,来承载亿万中原儿郎生生不息的追求与梦想,演绎华夏文明发祥地亘古至今的苦难与辉煌,让国人世人对 “老家河南” 平添一分敬意与向往。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中国的城镇化就没有今天的建业。以回馈之心,报孕育之恩——这件事,必须由建业人来做!
为什么是王潮歌
决定做这件事之后 , 我就开始思考作品的形式与主创导演的人选。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基础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逐步兴起,开之先河的是以王潮歌为代表的导演团队。从“印象系列”到“又见系列”, 从经久不衰的《印象?刘三姐》到《又见平遥》《又见敦煌》,她的经典作品不胜枚举。
在和王导接触的过程中,除了其“万年一遇”的自信之外,她的创作激情、她的近乎苛刻的认真态度、她的创新精神、她的文化视野和持续的知识更新能力等,聚合成一种力量,促使我抱定了与她合作的决心。2017 年10 月,在《只有河南》的奠基仪式上,王导动情地说:“站在这片土地上,我只有一个姿势,就是双膝跪下,深深地俯下身去,亲吻这片土地。因为这是一片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最璀璨文明的土地……”她的虔诚,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五年来,特别是在去年疫情期间所进行的每一次采风中,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在中原沃土上像寻宝一样不停地撷取着文化素材,这些素材像一颗颗珍珠被她巧妙地串在一起,砌成了即将面世的戏剧幻城。去年十月至今,她带领着上百人的导演和创作团队,指挥着数百位演员,冒着寒冬,在布满建筑垃圾和灰尘四起的工地上进行排练。这些动人的画面虽没有被完整地摄录下来,但却时时感动并激励着我们的团队,也使我由衷地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
为什么是《只有河南》
2015年春天,我邀请王导在四月初牡丹盛开的季节到洛阳第一次实地考察。十三朝古都独有的历史风韵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她很快就提出了创作构想,遂起意开启她的第三个作品系列 ——“只有系列”,第一部作品即取名《只有洛阳》。创作持续了一年多时间,遗憾的是,由于选址拆迁受制于文物保护及其它原因,创作被迫中断。2016年8月,中原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再次点燃了王导更大的创作激情,在《只有洛阳》创作基础上,她大胆地提出了《只有河南》的弘大构想,并与我们取得如下共识:
只有河南,在不间断地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历史;
只有河南,作为天地之中、中国之中,才称得上是中国的缩影;
只有河南,年复一年,用足够的粮食,让炎黄子孙的血脉得以传承;
只有河南,才能孕育出众多圣人及诸子百家,使众姓来此认祖归宗;
也只有河南,以北宋之笔,绘出了中华文化的巅峰。
《只有河南》为什么值得期待
首先,我必须用几个“最”字来形容这个作品:
一是最大。《只有河南》中的21个剧场可以同时容纳近10000人。单是“幻城剧场”,就有近3000个座位,与省人民会堂的座位数不相上下。
二是最长。幻城的东墙是当今世上单面最长的人工夯土墙,长328米,高15米,厚2米,堪称吉尼斯世界之最。
三是最多。这座幻城50多亿的投资额,有望刷新中国单体文化项目投资纪录。
四是最新。王导在剧情的表现手法上,邀请并召集了一批80后甚至90后的创新高手,使用了多种世界最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将不同朝代的先哲与名人,也包括那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民老乡,刻画得生动自然,穿越自如。
诚然,从投资的角度讲,或许《只有河南》的诞生很难被理解。这座如此独特的、从未有见的“戏剧幻城”,无关商业、名利,只关乎建业做文化作品的真心、信心和耐心。它袒露的是河南企业对家乡的赤子之心,是生长在黄河边的建业“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文化自觉。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每一位观众和游客置身幻城里,聆听先人的智慧、感受祖先的苦难、抚摸历史的遗存的时候,当先辈们为了省下粮食保全儿孙性命而甘愿赴死的壮烈撞击着你的心灵的时候,当《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徐徐展开活化在你眼前的时候,当滚滚的黄河水奔流在你的面前时,感动就成了必然,轰动就成了必然!那时,“只有河南”,就不仅是名词——她将成为动词,成为每一个人心中的感叹词!
最后,必须要告诉大家的是:《只有河南》只是一部以“戏剧”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在厚重的河南历史文化面前,它难免无法历数,难免挂一漏万。我们只是希望每一位河南人、每一位来到河南的外乡人、每一位回家寻根的后人,因为《只有河南》,愿意再去认识河南,再去二里头遗址,再去安阳,再去洛阳,再去开封……
《只有河南》,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胡葆森
2021年5月13日夜于郑州
和着随风翻滚的麦浪声,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大门缓缓打开。
这部历时四年的鸿篇巨制,这座有21个剧场的戏剧幻城,正式问世。
为什么是河南?为什么是建业?为什么是只有河南?
老胡与王潮歌的“隔空对话”,或许可以得到一些解答。
“
王潮歌: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河南人就是中国人,中原文化就是中国文化。
胡葆森:中华文明在这里三千多年没有断代,只有中原文化才能非常准确地体现包容的、大气的、厚重的中华文明最精髓的这些地方。
王潮歌:为什么是只有河南?我认为当代的艺术家、当代的河南人,要回答、要思索、要给出一个答案。
胡葆森:只有河南是中国的一个缩影,通过弘扬中原文明,能够让全世界的人了解中华文明。
王潮歌:我用什么样的笔触,描写我们看见的这个河南,我可能会涉及到麦田,我希望麦田是一个意象,这个意象就像黄河一样,就像黄土一样,她是我们的母亲。你相不相信我们的只有河南,我用戏剧覆盖一切,当您进入戏剧幻城的那一瞬间,戏剧已经开始了。当你每一个空间每一个空间走下去,你出去的时候,戏还没完,没有结束,它在你心里继续演。
胡葆森:首先要做的作品要先感动自己,你才能感动别人,只有河南必须能站在城市的高度、河南的高度、中国的高度,甚至时代的高度。
王潮歌:我怎么做才能够不负这样的重托,我只不过是尊重了一个亿的河南人,心里想对我们这个世界说的话。
胡葆森:只有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才有机会共同来创造出这么一个世界级的作品,献给这个城市、献给河南、献给中华文明、献给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潮歌:我赞美这个民族,我赞美河南人,使我愿意把我的性命也压在这儿,让每一个从只有河南的剧场里走出来的人,都平添一种自豪,跟谁都说 ——
胡葆森:只有河南。
王潮歌:只有河南。
”
2017年10月12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奠基。从那天起,将性命压在这里,把梦想种在荒地,用脚步丈量黄土厚度,以创作回望大地人心。1000多人的剧组,昼夜难分的岁月,一次次深夜排练,声嘶力吼过,一次次推倒重来,脑汁熬干过,一次次不休不眠,煎熬过,狂喜过……
这些图文取自王潮歌导演的微博,虽是只言片语,却见证了她的创作轨迹。
筹备之初心
创作之艰辛
开城之喜悦
有多少难题就有多少答案,有多少难关就有多少开拓。当青涩的演员开始成熟,当虚拟的人物开始饱满,当构想的故事开始动人,当一套套服装成型,一曲曲音乐涌出,一盏盏灯光亮起,当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后,一座有21个剧场的戏剧幻城,从地平线上拔地而起。
... ...
谢谢,王导 !
只有河南 · 戏剧幻城是对河南的一份表白,越来越多熟悉的人,也加入了这场对故乡的集体表白,他们从土地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又把自己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但无论何时,他们总记得回家的路,因为这片土地教会他们的道理关乎初心、关乎传承、关乎梦想,为他们打上了深深的精神烙印。从古至今,这片土地养育了那么多出色的儿女,这些儿女也深深热爱着这位伟大的母亲。
秦朔
著名媒体人
人文财经观察家
只有河南最中国
只有河南最中国。
最早的中国,最完整的中国,从中到外的中国,东京梦华的中国,饥荒遍野的中国,不屈不挠的中国。
关注河南,就是在关注中国。但真正决定河南发展命运的人,是在中原大地上的每一位河南人。我们为你们加油,我们也尽力用行动为河南加油。
因为我们也是你们,是河南人,是最典型的中国人。
希望河南更好地转动起来,无愧于“文化中国的历史地理象征”的标记。
希望明日中国之河南,如同今日世界之中国。而今日世界之中国的地位提升,更多是由那些充满开放、奋进和现代化气息的地方带动的。
文明在昨天,更在今天,为的是明天。
文明之根,老家河南。一个新河南的爆发,是要开辟文明的新篇。
我们越是回到历史,就越是会明白,每一种辉煌,都是由人的生生不息的价值创造。
文明,在创造者手中。
王石
万科集团创始人
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很自豪,我是一个河南人
为什么我说只有河南非常复杂、非常难,是因为苦难河南走到现在,真的太不容易了。怎么表现它?这是非常非常难的,这本身就表现了现在河南人的一种气魄、一种胸怀、一种追求、一种文化的底蕴。
从建筑角度来讲,这堵墙把我震得一塌糊涂,曾经只有埃及、古罗马的石头城墙遗留下来,只有河南的这堵墙,再次让我感受到了这种气势。内容看了之后只能这样说:第一,非常非常的经典;第二,非常非常的感动;第三,包容;第四,觉得很自豪。
自豪什么呢?因为我的青少年是在郑州度过的,我家有很多亲人退休后也是在郑州生活,我父母也是在郑州,我是河南人。河南近现代史有那么多苦难,但是今天通过只有河南、通过土地,看到了我们并不回避过去的灾难和痛苦,而且表现出来的是为了未来、为了种子,上一辈牺牲自己让我们生存下去的人性的光芒。在这里我很自豪地说,我是一个河南人。
刘震云
著名作家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只有河南”的精神超越了河南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反映了四个字:雄心壮志。一个人的事情能做多大,路能走多远,最关键是他的目标,他的远见到底能有多远。胡总能建这个城,胸怀已经超过了企业家,“只有河南”的精神也超越了河南。胡总看到的是未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目前可能是一个文化景点,但三五百年之后会成为一个历史景点,把河南的记忆、河南的思想、河南对于文化的贡献留到将来的历史中。
另外还有一个特别有远见、特别有创造性的人,就是王潮歌导演,她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我在幻城走了一圈,发现非常有艺术性、想象力和穿透力,把1942的元素融入进去了。之前有人问我只有河南讲1942年的意义何在,我说最积极的意义就是1942有两个剧场在表现它,通过每天都在演的戏剧元素,把苦难记载下来,不管是河南人还是外地人到这儿,知道1942年,因为一场旱灾饿死三百万人,这不是一件小事。河南是一个历经苦难的地方,但河南人坚韧,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只有河南这么一个文化创作放在河南,我觉得是合适的,现在合适,未来也合适。
张磊
高瓴资本创始人
兼首席执行官
我至今仍受益于在河南的成长经历
我是驻马店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在这里读书上学、踢球游泳、摆书摊,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很多人生阅历、社会感触、未来憧憬都是驻马店、河南带给我的。
在今天的投资实践中,我仍然受益于这些难得的成长经历,因此,虽然我在西方学到许多投资的技巧和法则,但中国的古典哲学,给了我思想和工具,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还能保持内心平静,做到心有定故。
都说“河南之于中国,就如中国之于世界”。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崛起依靠劳动力成本带来的勤劳革命,河南也同样被认为是劳动力输出大省。但实际上,河南同时还是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创新大省,每年输送培养无数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还培养出了施一公、王晓东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科学家,生长出许许多多杰出的前沿创新企业。
我们希望,教育、创新带来的智慧革命,能把河南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田源
元明资本创始人
迈胜医疗集团董事长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创始人、主席
我想和胡葆森做一场直播
如果可以穿越千年做一场直播,向世界介绍河南,我会选胡葆森做搭档,他是河南当代最具家乡情怀、为一亿河南人造房子、办足球、兴文化的儒商。
作为生于河南的儿女,家乡对我独特的精神烙印是通过吃苦耐劳、勤奋努力改变命运。
记得知青时代,收麦子的季节,通常是吃白面的时候。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年年盼望收麦子的季节早日到来。如果我有百亩麦田要丰收了,会邀朋友餐聚,对酒当歌,庆祝丰收。
外地人对河南人的误解是“造假”,这个偏见来自于河南的确有个别人、个别群体存在类似问题,但更加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过去河南经济欠发达。今天当河南经济发展程度大幅提高,对河南人的偏见正日渐消失。
黄海
中国著名海报设计师
河南的魂魄早已融入华夏后人的基因
我不是河南人,对于这里的印象更多来自一些报道、新闻和书,并没有太深的情感。但是,到这里后,一天天喜欢上这里,越来越喜欢。更奇妙的是,那种情感联系好像并非新建,而是类似唤醒。
河南,是理解中华的必经之路,这点毋庸置疑。
只有河南,才能更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背后的韧力,才能体会这种力量支撑而起的中华,那样,赞美才能发自内心、骄傲才能自信自觉。
只有河南,或许是个机会,进入文明肌理最深处的感受与体会;进入寻常生活最日常的洗礼与升华……生生不息,不止过往,更是未来!
河南的魂魄,早已融入每个华夏后人的基因中,不过需要一次唤醒。
张泽群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俺是河南人
其实,从古至今,我们的文明和文化不仅封藏在遗址文物,也传承在文字姓氏,更流传于衣食住行。
河南人钟爱的汤汤水水,何尝不是穿越千年的鲜活的文化呢?中原大地有许许多多的汤,最养人的是“甜汤”。在碗中用凉水搅动面粉,搅出面筋,锅中水开时,一手悬碗让面筋如直线垂落,一手用筷子在锅中搅动,小麦历经收割磨制成面、入碗下锅,从谷物成为食物,演变着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文化变化。“甜汤”有狩猎文明的火、有农耕文明的麦、有仰韶文化和青铜文化的集成。
千百年来、千家万户,母亲的“甜汤”就是文化的乳汁。
河南,立天地之中,享四季之变。中原大地最美的时节,当数“芒种”,金色的麦浪摇曳着丰收的欢欣,松软的泥土播撒下来年的希望。
当下的河南正值“芒种”,忙着收,忙着种,年年都有好收成。
离开家乡三十五年,乡音不改情不变。
我是张泽群,俺是河南人。天地之中,只有河南。
马艳丽
国际名模、时装设计师
Maryma 高级定制中心董事长兼艺术总监
我想在《清明上河图》里开家布行
如果在《清明上河图》里选择一个职业的话,我想开一家布行,每年向朝廷供奉岁布给皇帝和官员制作新衣,当然也有提供给老百姓们的平价布料,就像我们推出的白衬衫一样让大家都能买得起。
小的时候经常会和哥哥妹妹挎着篮子去捡地上的麦穗,和家人一起打麦场、扬麦子。麦子快熟的时候我们还会一起烤麦穗,感受麦子的清香,我到现在都依旧记得那个味道。夏天割麦子的时候,会买路边5分钱一根的冰棍和大家一起吃,那时候的快乐真的很简单。
河南人从来都是以诚待人,他们最真实、最朴实。河南的历史文化值得学习,这里有太多太多值得人们去挖掘的故事,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把眼光聚集到这些事情上面。
提起只有河南,公众几乎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总导演王潮歌女士,却很少有人会知道幕后另一位默默无闻的女士——李琳。
默默无闻,其实是刻意的选择。它既是一向低调的李琳女士的个人选择,也是建业基于战略初心的企业选择。细心的人会发现,只有河南所有对外的宣传里,只标注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和王潮歌导演作品”,并没有主动露出过“建业集团”。了解了这种一以贯之的低调后,您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经李琳女士之手建成了很多座具有国际艺术水准的酒店,但网上却几乎看不到一则关于她的报道。
对于李琳女士来说,虽然身经百战,虽然无数次预想过“只有河南”开发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挑战,但挑战远比她预想的要多得多……
建筑与空间
“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起了共鸣。”
《建业》编辑部:2017年只有河南奠基,从最初的雏形,到现在的落成,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与创作过程?
李琳:被问到这个问题的一瞬间,过去的四年过电影般在眼前闪回。从一片荒地到一座金黄的城池;从一个概念到中国最大的戏剧聚落群;四季交替,时光轮转,殚精竭虑……万语千言却不知从何说起。
如果非要回答这是怎样的一个创作过程,我可能会用一组词来概括——变和不变。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从未有过的作品。因为从未有过,所以在最初,每个人对它的想象都不尽相同。建成后的建筑什么样?景观什么样?剧情什么样?运营模式什么样?坦白地讲,建业团队不知道,规划设计团队不知道,施工团队不知道,甚至,我想总导演自己也许也不完全知道,或者说无法笃定四年后的只有河南究竟是什么。所以四年中,创意在变、规划在变、建筑在变、景观在变、剧场在变、甚至连项目的名称都在变(曾用名:只有河南戏之国)。
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变,是必然的,是任何一个追求卓越的团队都无法回避的、创新带来的副产品。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万变应万变”。
让人欣慰的是,在漫长的四年中,王导和建业共同的初心,从未改变。
《建业》编辑部:只有河南在建筑和景观上是如何制造沉浸氛围的?如何平衡艺术性与功能性的关系?
李琳:艺术性和功能性从来都不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是存在平衡点的。只是平衡的达成需要时间、需要智慧、需要相互理解、需要长远考量。
很多人会问我,建业团队和王导团队是如何分工的。其实,我们之间是一种不分你我、一切“以戏剧为核心”的状态。戏剧部分由导演团队负责,戏剧之外的建筑、景观、功能打造主要由建业团队负责。戏剧是感性的,建筑是理性的。建筑和景观其实也是戏剧的一部分,需要围绕戏剧进行视觉搭配与情感呼应。
建业做地产多年,对建筑、景观、空间关系、功能、品质等有相对系统和理性的认知。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团队和建业团队之间,戏剧与建筑之间,艺术和功能之间,有互补、有碰撞、有各自迁就、有彼此坚持,甚至会有争执。但最后,在结果呈现上达成了来之不易的平衡。
《建业》编辑部:正如您所说,只有河南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改变、相互平衡的过程,那么哪些改变是最让您记忆深刻的?
李琳:只有河南是剧场模式、景区模式甚至影院模式的叠加,我们靠自己对市场、功能和落地性的理解,在过程中也改变了一些东西。
首先是柱阵的取消。大家现在看到的麦田,原方案是一片雄伟的柱阵,我们为此还用很长时间做了一比一的柱子样板,但最终变成了麦子和高粱轮播的36格田地。结果证明,这个改变是非常正确的,游客在这里看到了春生秋长,看到了生生不息。
柱阵的取消,才有了后来利用“夯土墙和麦田”做闭园秀的可能。类似的改变还有:把戏剧主导的游客中心变成了现代的、功能齐备的游客中心;把第四个主剧场变成了一个明亮舒适的餐饮和休闲综合体;在景观格子里增加了绿化和近千个休憩座椅……
艺术与创造
“天渐渐黑了下来,当人们穿过这片麦田的时候,会伫立在麦田里,再一次领略这个项目的魅力和中华文明最璀璨的部分。”
《建业》编辑部:据说只有河南创造了多个第一,比如夯土墙,比如最长的《清明上河图》,能给我们讲讲这其中的经历吗?
李琳:实际上设计的时候没有想过第一,只是想把它做好。328米长15米高的夯土墙,真的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哪儿取土、怎么解决结构问题、怎么解决接缝和开裂问题……前期设计院对土墙结构做过很多研究,我们又找来北京生土研究所,前前后后很多次调研、取土、打样,流程非常复杂,但最终,我们实现了。如今,这面夯土墙成了一个符号,成了幻城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演员。
关于《清明上河图》,始于想做一场闭园秀。闭园秀,是我个人一直的坚持。我的初心非常简单:想让看了一天剧的游客,经过麦田返回的路上,有一个身心再一次的释放的环境,也就是happy ending。站在这堵长宽比接近20:1的夯土墙前,我脑海中一下子浮现出两幅长卷:《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于是,我们邀请韩国艺术家根据这两幅艺术瑰宝重新创作,做了这个巨幕视觉艺术,配上激光和雾森,组成了大家今天所看到的闭园秀。当然,创作过程复杂琐碎,但想到站在麦田里,回望大墙、回望只有河南、回望中华文明璀璨光芒时的自豪,创作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困难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付出与回报
“对建业来说,无论是集团还是我们的员工,都付出了巨大努力,我们确实也没有去考虑它的经济收益,只是想把事情做成。”
《建业》编辑部:4年里,上千人为这个项目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包括您自己。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您是种什么样的心境?
李琳:在一个县城的一片庄稼地里,建一座迷宫一样的文化新物种;在非旅游目的地做一个目的地产品,让五湖四海的人专程为它而来。回过头来看,这是一件不太敢想的事情。如果时光倒流,再选一次,我大概率没有勇气开始这场勇敢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
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收回投资的文化作品,巨大的投资背后,是建业29年都没有改变的企业价值观,是建业近30000名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当然,看得见的作品身后,是看不见的光阴和付出。四年来,有太多人为这个项目付出过努力。王导为之殚精竭虑,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家设计和顾问团队为之彻夜难眠。寒来暑往,数以万计叫不出名字的建设者为之付出默默无闻的汗水。我们还策划着,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也能带家人来看场戏,分享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
只有河南像有一种魔力,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都无比投入。这种魔力,从建设期延续到开城纳客的运营期。你每天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平台看到有观众留言赞美我们的演员、赞美我们的工作人员。天子驾六遗址坑剧场的演员,每次谢幕时都大汗淋漓、热泪盈眶;李家村的老人们也是每场必哭。他们不一定是最专业的(有的甚至是附近的村民),但他们一定是最努力、最投入的。
当所有人的努力都朝着一个方向时,就能呈现最好的结果。
芒种之日麦熟城开,是天时、地利、人和,是天道酬勤的结果。
《建业》编辑部:只有河南获得豆瓣9.2,美团、携程4.9的高评分,大家的评价聚焦在“走心、骄傲、感动”6个字上,您怎么看待这样的评价?
李琳:对于这份评价,我们当然是欣慰的。但实际上一直到开演之前我还很忐忑,因为它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因为没有同类产品作为参考,正如导演所说,河南的历史太深厚、文化太精深,作为一个文化项目,一定会挂一漏万,不可能做到历数河南,不可能满足所有人对河南的期待,或者想把河南所有事情都按照大家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但有一点我们始终坚信:做一件事,首先要感动自己,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直到现在,我们每次去看剧或者讨论剧还是会很感动,相信感动带来的感染力会持续传递出去,相信艺术引发的共鸣会磨平地域和文化差异。
市场的反馈,也印证了这一点。项目推向市场后,我会关注各种评论,了解什么样的人会喜欢,什么样的人不喜欢。但让我非常高兴的一点是,我看到一些非常前卫的年轻人从北京、上海、广州为了只有河南专程来到河南,来到郑州这样一个并不是“旅游目的地”的城市。他们留言说感动到不知道怎么去表达,眼睛都哭肿了,也证明我们这种讲历史的方式是被年轻人所接受的。
有很多外省的观众,是因为我们的项目而对河南有了重新认识:原来河南并不是网上传说的那样落后和招黑,也有高雅的戏剧艺术、有世界最大的戏剧聚落群、有着“生生不息”“舍小我取大义”的河南精神。
后记:
李琳女士走出河南比较早,回到河南是近十年的事情。她说,她想把自己感受到的新东西带回河南。早几年,她的实现方式是做酒店。从建业一座又一座可以用“城市艺术作品”来形容的酒店,可以看出她对艺术的感知力,也足以看出她对个人理想的坚持。
但只有河南对于她来说,不是理想,是一份沉甸甸的托付。
恐怕谁也想不到,几年来,这样一位优雅精致的女士,能坚持每周至少走一次工地,每次少则三四个小时,多则七八个小时。酷暑、严寒、扬尘、建筑垃圾,满腿泥巴、深一脚浅一脚……是她下工地时的“家常便饭”。
在开城仪式上她上台致辞时,她哽咽了。如果你不曾见过幻城里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也许你不会明白这声哽咽里,有多少欲说还休的艰辛、压力、坚持、骄傲。
但当你有一日游走在幻城里发出惊叹时,你总会明白,眼前这一切的幕后缔造者,她值得我们所有人送上掌声。
(编辑部根据只有河南出品人李琳女士访谈内容整理)
在只有河南,每个看过火车站剧场的人,都会记住“只要我有,只要你要”这句台词,都会被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深深打动。作为剧目的核心人物,演员门志忠站在舞台上,举手投足间都被无限放大,面部沟壑在灯光下呈现出饥荒年代的沧桑与落魄,递枣袋子给自己兄弟那一幕更是惹得无数人当场落泪。观众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这个演员叫什么,但他们不会忘记,只有河南的李十一。
找到“李十一”
表演这个职业,命中注定和门志忠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70年代初,“样板戏”红遍全国,当时年仅12岁的他鼓起勇气参加了开封豫剧团招选,这成为门志忠人生的转折点,这一演就是半个世纪。在豫剧领域辛苦耕耘50载后,却不曾想到,因为扎实丰富的演出经历,意外进入戏剧幻城。
门志忠一直坚信,艺术是共通的。2020年10月,退休后在家闲不住的他,经过朋友推荐来到只有河南,从“样板戏”到“演戏剧”,这成为门志忠人生又一个转折点。
“非常痛苦”——这是门志忠加入只有河南第一个月的最大感受。样板戏演了一辈子,潜移默化中形成程式化的风格,唱有唱的腔调,念有念的规矩,做动作一板一眼,各种戏把式。“放松点,别起范儿!”在彩排时,8个导演盯着他,王导亲自试戏,门志忠慌了:“演了一辈子戏,那一会儿,突然感觉不会演戏了,怎么演都不对。”这一个月来他经常失眠,凌晨四点还在背台词,白天一个人站在园区空旷的野地里,扯着嗓子练声音。别人练几十遍的动作,他就练上百遍千遍“我不是一张白纸,50年的样板戏底子让我比别人更专业,但也在一定层面上牵制着我。”排练之余,他阅读大量关于表演的书籍,琢磨角色应该怎么演才合适。他要褪去50年的“门志忠”,才能找到1942年的“李十一”。
成为“李十一”
门志忠很瘦,早年做过手术,胃部被切掉了2/3。破旧的衣衫下是他根根分明的胸骨,他知道,没有人比他更适合演李十一。
很多观众认为李十一是个“舍小我、取大义”的英雄,但在门志忠看来,李十一就是一个普普通通、靠天吃饭、靠地为生的农民,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老百姓,没什么远大的抱负。“他只是不想看到更多人死亡,在面对外界巨大的压力之下,经过艰难的思想斗争,选择了牺牲兄弟,把人性光辉激发了出来。”正因如此,他觉得不能像之前演的样板戏中那些没有七情六欲的英雄,要像身边一个个似曾相识的普通人。
为了让自己更贴近角色,人物的每一个细节刻画他都不放过。每场演出前,他都会在手上抹油彩,然后再抹上墙灰,这是一双来自1942年的手,掌纹斑驳、裂纹清晰,让人心疼。作为剧场里年纪最大的演员,他63岁吊着威亚,爬上5米高的钢丝网,一天至少上下6次。这对年轻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更何况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吊威亚时,腰部、胯部会非常疼,动作还要和拉威亚的师傅配合好,节奏没对上的话就要一遍遍重来,一遍比一遍疼。门志忠身上出现了深紫色的勒痕,持续了一个多星期才消下去。日复一日,他需要在会划伤手的、摇摇晃晃的钢丝网上,保持坚毅硬朗的状态。
在一次演出赶场时,因为帮助收道具,门志忠被机械砸伤头部,额头皮肤掉了一块,鲜血不止。半分钟不到,他就被里三层外三层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围住,他不断安慰身边的伙伴:“没事儿,我身体好着呢。”“对不起大家,让你们受惊了。” 经过简单包扎后,他便奔赴下一场演出。
“如果说一点都不怕,肯定是假的。”但是对门志忠来说,他更怕演出效果打折扣,作为主演,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有100多位演员在给我配戏,我不能掉链子。”自从剧目演出以来,不管再忙再累,他从来没有请过假。“不怕吃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底色。”他每天精神抖擞,每场演出都倾尽全力,把最完美的状态呈现给观众,闲暇时间还不忘给年轻演员说戏讲德,被同事们称为“火车站剧场的最大财富”。
演下去,直到演不动为止
受伤期间,导演组在门志忠上台前安排工作人员跟着,之前在豫剧团工作时,长期在外演出,风吹日晒,从来没人操心过安不安全,现在各方面都有保障。他笑称:“全家人都很支持我来建业,戏剧团的同事都来看我演戏。”
这是一个只要勇敢追逐,就能梦想成真的时代。作为老戏骨、老大哥,门志忠喜欢与年轻演员聊人生。他希望年轻人多看书、多积累,干一行爱一行。“拿出十分的力气,观众就会买账。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比什么都强。”
“我不是天才型的演员,但几十年来我一直演,始终不放弃,才一直到了今天。爬不动钢丝架,我就去小剧场演,一直演到八九十岁,演到走不动为止”。
(编辑部根据演员门志忠采访整理)
在55岁这一年,他终于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变成了一名戏剧演员,肉铺店的老李,吃烩面的李脾气,小花的老父亲……一个个角色片段都令人赞叹,这些所谓的表演技巧和质感,却是他用过往人生中真实经历的苦难、窘迫、磨炼置换来的,排练、减重、登台,在只有河南他开始了全新人生……
有限
王宝琦在来到“只有河南”之前只是一位农民,天天过着重复的生活。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是经历过困难的,“我小时候家里条件很不好,吃不饱、穿不暖,也没有条件读很多书,最苦最累的活儿我都干过”。有限且匮乏的物质、精神生活,因生计而有限的学识……他没有经历过河南1942年的自然灾害,但是从那些个年代走出来的人,都有一个标签——有限。
“我从小就热爱表演,一直就有演员梦。”儿子知道王宝琦一直喜欢表演,看到招聘信息就给父亲报了名,“真去当演员?我从来没有想过。”演员这两个字似乎离他生活很远。在经过多次面试后他接到了导演组面试通过的电话。
“你进组时是什么心情?”我问。
“我把这次机会当成我人生的‘救命稻草’。”他说。
于是,他进组了,此时,距离登台还有两百多天……
登台
起初的几个月剧场还在施工,演员们都要戴安全帽排练,他们无畏尘土与泥沙,到寒风凛冽时,仍要身着单衣排练长达几小时。李家村剧场这二三十位老年演员也不例外,每天排练十几个小时,有时凌晨才下班,这些对于老年演员来说都是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戏中的台词,作为演戏“新”人,他要付出比科班演员更多的努力。晚上回家和家人对戏,要熟背四五天就会有调整的台词,揣摩人物感情,经常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甚至为了能更符合角色开始减重,每天跑步5公里、50个俯卧撑、不吃晚饭……一天也不曾松懈:“这是我热爱的事情,哪怕是负担,也会很快乐。”经历过才会更加珍惜,在预想中,他可能在上台之初会怯场甚至难以入戏,但在交流中发现,这些情绪似乎被他自然而然地化解,“一进入剧场就能让我完全入戏,我的每个戏份、台词都能让我很兴奋。我相信每一个经历过苦难的演员其实都能够让角色更饱满、更丰富”。
“这么密集的排练,辛苦吗?是你想要的生活吗?”我问。
“现在过的就是我的理想生活,会因为哪场戏演得特别好,开心好几天。”他说。
所有人不可能绕过痛苦而获得成功。此刻,他就是李家村剧场的“李脾气”。
成为演员
从“门外汉”到掌握了“一点点技巧”,从清晨到深夜,从初冬到盛夏,从排练厅到剧场,这两百多天,这批中老年演员和故事长在一起、和角色融为一体,细微之间无不是真情实感的表达,甚至演出结束情感却仍在继续。他们用最复杂又最简单的技巧、最刻意又最自然的方法完成了人物塑造。
“你会一直表演下去吗?”我问。
“这条路不知道会走多久,但我一定会坚定执着地走下去。”他说。
从一名农民,到成为一名群众演员,“只有河南”在传递河南的精神,而这些演员就是精神的本身。这群有时代“擦痕”的人,努力把温水搅沸,他们执着且朴实,将岁月之厚重、精神之宝贵赋予戏中。
走进剧场,他们驮得住以前的苦难,走出剧场,他们诠释着当代河南人坚毅、大义的新时代品格。当我们看见“他们”的时候,不要说他们“演得像”,而说“他们就是”。
(编辑部根据演员王宝琦采访整理)
毕业3年,辗转过4座城市,换过5份工作,这是95后演员韩昊阳。跨越1722公里,入职65天,在郑州买了人生第一套房,这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95后演员韩昊阳。
舞台搭到哪儿,演员就跟到哪儿
“中国最大的戏剧聚落群”,最初,只有河南对昊阳的吸引就是这十个字,抽象且有限,却直击心头。在百度地图还搜不出项目具体位置的时候,这个24岁的吉林女孩不远千里朝着幻城奔赴而来。家人不解,朋友不看好,连同行老公都将信将疑。“我特别喜欢舞台,特别渴望光打在我身上。”仅凭对21个剧场的好奇与憧憬,凭着对纯粹艺术和更大舞台的热切追寻,昊阳用95后的“果断”,和老公一起辞掉工作,双双入职幻城,开启了他们的戏剧人生。
一个山西人,一个东北人,来了,就要扎根。入职第65天,韩昊阳和老公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旁,买了人生第一套房,决心不言而喻。“这是我工作以来最快乐的地方。”21个剧场,56个格子,700分钟不重复戏剧,世界最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在她看来,只有河南几乎满足了关于艺术人生的所有想象。同事友好、领导亲和、工作称心,遇见只有河南,是昊阳最大的幸运,言谈中,她脸上始终洋溢着藏不住的笑容。“我们这一代对个人感受比较重视,以前工作一段时间都会感到倦怠,但自从来到这里,哪怕熬夜加班到很晚,每天都是快乐的。”
追赶舞台,更要守护舞台
每一个演员都向往舞台,享受聚光灯的照耀,期待观众的欢呼与掌声,昊阳也一样。初来面试,她就是奔着舞蹈演员这一岗位而来,但由于舞台监督人员的临时缺位,再加上本身丰富的舞台经验,领导暂时安排她来兼任。“领导为啥把这项任务给我,还不是因为信任我。”在昊阳看来,服从安排是演员的基本素养,但信任之下,是全新的挑战和更大的压力。看过幻城剧场的人都会记得那恢宏浩大的场面,上三层下三层的升降旋转舞台,120多位演员,为了追上每一个声光电,要在黑暗与光亮间急速上下,俯身前进。为了保障大家演出安全,以前只需站在舞台专注自己发光的她,现在成了剧场的“大管家”和“小保姆”。从前期画调度图、组织排练、合视频、对演员,到演出前后的场地巡查、催场、场地恢复,再到每一天的工作总结……排练期间,你总能看到一个风风火火的东北女孩,挂着对讲机在剧场内外奔波,不知疲倦。
“苦吗?”“选择了就不要说苦。”
在昊阳看来,吃苦耐劳是演员的基本素养。幻城剧场大剧整整改了26版,每一次改动,都意味着120多位演员调度的重新编排。4月27日,在导演组已经做好撤组准备的时候,幻城迎来了最后一次改版,而此时,距定版只有一天时间。昊阳迎来了“只有”生涯的首次崩溃,已做好的调度图,推翻,已走熟的调度,重来。“那天团队所有人一起,走过了黎明前的黑暗,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当她看到一批一批观众走进幻城,因为自己的表演或感动、或开心、或兴奋,当台下2800多名观众与自己挥手对望,当他们走出幻城,每个人脸上都难掩骄傲,当抖音上、微博上、朋友圈对幻城赞不绝口时,再多的苦累,都得以被抚平。
热血又热情,自信且自由。透过昊阳,我看到95后的朝气正升腾而起。
无畏又无私,坚定且坚韧。因为昊阳,我看到只有河南的未来一片明朗。
(编辑部根据演员韩昊阳采访整理)
只有河南太“巨大”了,大到没人能准确描述出它到底什么样;它又太“精微”了,小到它的轮廓与肌理、质感与纹路都必须贯通历史、活灵活现。它是活的,我们一边建设它的有形,一边领会它的无形。
融合与再造
王立魁,辽宁小伙儿,2017年10月加入建业,一入职就在只有河南项目担任设计岗位,负责效果类工程设计与建设,可以说是只有河南最早的一批员工。
从2018年5月打下第一个桩,“戏剧”就已经在每个人心中开演了。为勾画出一幅相对完整的雏形,前期设计师们围绕21个剧场,出了320版设计方案,4000多张效果图。但事实上,它太“巨大”了,大到没人能准确描述出只有河南到底什么样?它又太“精微”了,小到它的轮廓与肌理、质感与纹路都必须贯通历史、活灵活现。“怎么说呢,它是活的,我们一边建设它的有形,一边领会它的无形。”王立魁说。
它的诞生,是一场颠覆。这个“中原新物种”,不只是戏剧,还有建筑、艺术、历史、文化的融合与再造,我们置身其中,仿佛无边无际,却又触手可及。
从前期规划,到后期建设,李琳总每周都会来两三趟,带着项目人员把所有地方走一遍。再后来,2020年9-11月期间,每天现场施工人数近3000人,设计驻场与工人一起创造,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设计师,用不同口音传达着“那个东西,那种感觉”,能经历这样的项目,人生中也就这么一次。我们18个月没回过家,一心只想做成。
埋下“伏笔”
你知道吗?原本6年才能建成的只有河南,如期在3年半的芒种时节,拉开大幕;
你知道吗?215立方米的“河南的土”,取自黄河流域,还带着河流冲刷的痕迹。很多土建专家都说“这个弄不成”,历经30多次实验,我们做到了;
你知道吗?“乾台”中央的银丝古建通体是由不锈钢焊接而成,看不到任何焊点;
你知道吗?椅阵的800多把椅子,我们找了一年多,辗转好几个城市大小剧院礼堂,最后用老工艺还原而成;
你知道吗?帐篷里的煤油灯、肉铺里的秤、草房里的旧帐本,这些分散的“老物件”都要通过耐久性、抗腐蚀性层层测试,才得以“摆上台面”;
你知道吗?只有河南的“第一栋建筑物”竟然是火车站剧场门口的铁皮车厢,打桩工人最早把它搬来做办公室,它这个老古董啊,经过四年风吹日晒已经成为只有河南的一部分;
你知道吗?原本的只有河南是没有雨棚的,导演说这些“功能性设计”对戏剧沉浸会起到反作用,我们带着王导在园子里逛了半个小时,热得大汗淋漓,她才妥协。毕竟人先舒服了,才谈得上沉浸式感受啊;
你知道吗?只有河南创造了好多个世界第一
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夯土墙
世界上第一个纯钢丝建筑——银丝古建
世界上第一块人造浇筑土——河南的土
世界上最大的室内L型剧场——幻城剧场
…… ……
老胡说:你做了一件谁都没有做过的事,你做完了,
就是成功,因为它就是标准。
相信这就是对建设者们最大的褒奖。
(编辑部根据设计部市政设计师王立魁采访整理)
21个剧场,每一次升降、每一场对话、每一束灯光、每一幕场景转换都通过精心的编排与演练。那些往事啊,那些古人啊,在编程代码里迸发出贯通天地的生命与活力。
强大心脏
见到崔苏昊,是在一个不足二十平方米的狭长操作间里,他正与同事探讨技术改进问题,过道仅容两人侧身而过,这么一亩三分地,控制着18个小剧场的声光电。崔苏昊将控台系统比作人体的心脏发动机,一个强壮的、不知疲倦、努力工作的强力泵,连接着视频、灯光、音响、监控、机械设备等大动脉,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设备加起来成本要2亿元,占总园区投资的三十分之一。
看着这些精密仪器,我们不敢乱碰,生怕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崔苏昊说,老胡之前也来过这里,还特地让人装了个门铃,开门前确认来客身份。技术员手边的演出流程表,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场演出的时间,他们一人每天至少要操作36场演出,晚间密集时一分钟内要同时操作5场。全园区每日设备检表多达51份,检查内容多达700余项。大家默不作声,埋头操作,只能听见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
暴君式排练
从2020年10月起,控制室里的灯就长明不息,在这个看不见日月星辰的房间里,有人在近40℃的天气里每天行走两万步,肤色一天黑一个色度;有人伏在设备台上过夜,连续一周不离开控台;有人把“家”搬到宿舍,带着孩子同吃同住……半年时间,80人团队加班近万小时。
“你又慢了0.5s,所有人因为你又要重新开始,你还淡定地坐在这?你对得起别人吗?你要向全体人员道歉!”一个95后的技术员因操作失误,导致排练临时被叫停。他站在阴影里手足无措,眼泪“唰”地一下就下来了,音响师看不过去,帮衬着说了一句:毕竟是人工操作,怎么可能确保每次都万无一失呢?
“王导对作品要求太严苛,这种暴君式、强压式的排练方式,很多年轻人都无法承受,但这样的高标准也造就了一个百炼成钢、无坚不摧的技术团队。”
一秒钟的考验
最强大的是技术,最脆弱的,往往也是技术。
当一切准备就绪,6月5日开城首演当天突遭异常天气,园区停电,只有河南的“心脏系统”骤停1秒……仅仅这一秒钟的断电,导致设备全部瘫痪。
“我当时在总控机房,看见监控闪了一下,以为是电压波动,然后我的手机、对讲机开始出现这个场馆的灯不亮了、那个场馆的音响不响啊,我的头嗡了一下。”
启动应急预案后,园区内三四百台灯恢复供电。但是李家村剧场的14台主要灯具无法点亮,正常的应急流程需要一台灯一台灯拆开检查,但当时嘉宾已在外场排队等候,演出10分钟后就要开始……
如果说伟大是顷刻间迸发出的英雄主义,那这屈指可数的十几分钟,就能够创造奇迹。“我们在不动表演内容的情况下,现场重新编排灯光,直到第一幕演出结束后才编完,无缝衔接上后续的演出,保证了这一场2000多人的正常观剧。”
当掌声响起,所有心血被完整地记录在台前每一束灯光,每一次节拍里……
现在控台已经可以实现一键操作了,大家的作息也逐渐恢复正常,但即使是这样,他们仍在等待着新的挑战与突破。
(编辑部根据演出部设备经理崔苏昊采访整理)
占地622亩,总投资金额60亿,拥有56个格子空间,21个剧场,328米长夯土墙……作为中国首座全景式全沉浸戏剧主题公园,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戏剧聚落群,“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如何建成的呢?工程部副经理马浩聪自2018年4月加入项目,几乎全程 参 与 施 工 , 从 他 的 讲 述中,我们看到了这座城拔地而起的过程。
解构这座城
一进入幻城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长328米、高15米、厚2米的夯土墙。夯土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成熟于殷商,是幻城的主题形象语汇,极富历史沉淀感,其工艺已较为成熟,但体量如此巨大的墙实属罕见。由于夯土本身的承重能力有限,背面特别设计了“扶壁结构”,即混凝土结构的支撑墙,大大增强了稳定性,也让古老技术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焕发新的光彩。
走进幻城,迎面而来的是一尊四四方方“河南的土”雕塑,很少有人知道,制作“河南的土”和夯土墙的原材料取自何方?黄土沉稳厚重,是视觉形象,也是河南人的精神象征。为了寻求颜色、质感的最佳搭配,项目团队遍访河南各地市,经过反复比对,最终选取了来自郑州周边县市、新乡等地的土。白天,黄土与蓝天形成对比协调的美,夜晚,灯光秀《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投影在城墙上,仿佛穿越古今,人在画中游。
幻城建筑体现着浓厚的河南地域特征,位于幻城中心的地坑院,是河南特有的居住文化符号,“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王潮歌导演在三门峡陕州采风的时候,特别中意这一元素,于是成为位于幻城中心的建筑样式。地坑院一般在地下,在只有河南则设计成了与地面平齐的形式,走到房顶才能看出其地下形态,屋顶还种植了小麦、棉花,真正还原田园景象,使植被景观与建筑相得益彰。
精工巧思,协同匠造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作为超常规体量的作品,设计处处蕴含巧思,工作量无疑也是庞大的,严苛的创作要求和紧张的工期,对幕后团队的快速响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均提出了新的挑战。从2018年开始建设到2021年开园,其间最艰难的是因2020年疫情停滞了2个多月,到3月下旬才开始陆续复工,而此时,结构建造、机电安装、内外装饰、管网道路……多重工序交叉施工的复杂程度难以想象。为保障开业节点,全员在夏天的高温炙烤下开启了昼夜赶工模式。施工团队根据倒排工期制定计划,采取“人盯人”的方式,每天早上7点布置任务,到晚上7点则复盘工作进度,是否完成当日计划,没完成的原因是什么,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次日计划。
而导演团队真正进场排练之后,工作方式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潮歌导演对艺术具有近乎偏执的追求,剧场施工也随着导演创意及时更迭,不停地拆卸、不停地重建,只为尽量接近完美状态。为了保证剧目排练拥有充足的时间,施工团队和导演团队白天沟通、晚上建设,从半夜12点之后一直工作到次日早上8点,昼夜颠倒,终于在开园前完成了后勤区、核心剧场区、麦田及观众中心区的所有工程。特别是三大剧场移交时期,由于施工人员不足,原本在办公室的同事全部赶往现场,和工人们一起开荒保洁,齐心协力工作至次日凌晨5点,终于按节点完成了任务。
在这样一部文化史诗级的巨作中,多个剧场同时施工,多个条线协同工作,无数次夜以继日,无数次废寝忘食,这才匠造了世界最大的戏剧聚落群。这座前所未见的城,讲述着“千秋万代”的岁月之厚重,值得跨越“千山万水”的奔赴,让全世界看见。
(编辑部根据工程部副经理马浩聪采访整理)
位于幻城中心的地坑院里,有两家不可不逛的非遗体验店。一家名为“纸上河南”,年画、纸扇、风筝、皮影等工艺品琳琅满目,一家名为“泥泥狗和布老虎”,形态各异的玩偶瞬间抓住你的眼球。店长刘阳带我们漫步其中,了解非遗文创背后的故事,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岁月的力量、文化的精深。
戏剧之外,文化之中
河南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民间文化资源,但随着社会变迁,这些散存于民间的艺术瑰宝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在只有河南有这样一个地方,装得下五千年的历史,也填得满每个人的生活日常。这里是个静水流深的地方,兼具售卖与体验、传承与创新,每个人在这里都能得到一份游离于戏剧之外的沉静。
筹备这家店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只有河南邀请杭州“自然造物”共同合作,这是中国首家以农人、手艺人为核心的聚合分享平台,对中国各地的原生态农产品、传统文化和传统手艺进行再现、再造、再生。他们从不接商业项目,去年秋天,策划团队前往杭州,三顾茅庐,最终才达成了合作。
“非遗传承从来不是传承人一个人的事”
来河南一起调研的两个多月里,团队从中原地区传统文化和民间手工艺入手,前往洛阳、开封、周口等地展开田野调查,寻访非遗手艺人,通过拍摄短片,力求真实记录传统手艺人的生活状态。
在调研中,手艺人的生活条件大多很拮据,但是他们仍孜孜不倦,沉浸在钻研工艺的快乐里,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就够了。这些匠人的骨子里有着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坚持,这是他们的饭碗,也是他们一辈子的精神所属。这种对艺术朴素的虔诚令人动容,但在批量化生产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
“非遗传承从来不是非遗人一个人的事。”这是只有河南非遗体验店店长刘阳的观点。“手艺人值得被更多的人关注。”
“在文旅景区、特色小镇开设非遗店,为传统手艺开辟更多渠道,同时也是景区自身生长的需要。我们想以传统手工艺为核心,用改良材料进行设计包装,打造出饱含工匠精神、符合当代审美、实用当下生活的产品。”这是“纸上河南”“泥泥狗和布老虎”两家店的雏形,店长刘阳介绍说。
“纸上河南”主要以“纸”和“皮”为原材料,衍生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信阳罗山皮影、开封宋室风筝、民间剪纸、传统油纸伞、纸扇纸灯、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等产品;“泥泥狗和布老虎”则涵盖了布艺刺绣和泥塑彩绘工艺,包括周口淮阳泥泥狗、鹤壁浚县泥咕咕、浚县黎阳虎等产品。这些流传千年的传统艺术品汇聚在一起,集中展现,让游客爱不释手,沉浸其中。
交互与传承
畅销的“一切不开心都是纸老虎”盲盒系列,通过对河南布老虎的传统形象再造,原先色彩鲜艳、造型繁复的布老虎摇身一变,成了简约可爱的潮玩盲盒,俘获了不少年轻人的心。
店里有认真学习木版年画雕刻的孩子,有身着汉服拍照打卡的年轻人,也有尝试皮影戏表演的一家子……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观剧之余,经过这里,一呆可能就是一下午。临走时还会购买一些心仪的小物件,民间艺术就是在这些微小日常的交互中得以传承、复活。
据店长介绍,看到有顾客发朋友圈说:“就是忍不住想要给‘只有河南’的文创产品打广告,又用心又有意思,还很便宜!”还有北京、武汉等地的观众邀请他们去开店,这无疑是对非遗体验店的认可。现在店铺才运营不久,未来团队将继续做好产品研发与文化传播工作,也计划通过网店等线上平台,让在地文化走出河南。
(编辑部根据非遗体验店店长刘阳采访整理)
6月5日,芒种节气、麦收时节,历经4年、1334个日夜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迎来开城首演,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余位企业家、文化名人、建业集团合作伙伴、媒体嘉宾等,共同见证了本次首演。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江凌,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赵素萍,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东升,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侯红,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卿,郑州市副市长孙晓红,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宋丽萍,省文旅厅厅长姜继鼎等领导,参加了活动。
老领导王全书、张德广、张世军、李志斌、李柏拴、张程峰、张大卫、邓永俭、史济春、靳克文、张立勇、张广智、徐泽、陈义初、钱国玉、梁静,以及来自省直各厅局、18个城市的主要领导和代表一同见证了开城仪式。
适逢建党100周年,建业集团用这部创新展现黄河文明和戏剧文化的作品,献礼祖国!
大咖力荐!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麦熟城开
活动现场大咖云集,厚朴投资董事长方风雷,万科集团创始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著名媒体人、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三全集团创始人、万江集团董事长陈泽民……观看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多个剧目,在麦田广场见证了开城仪式。
方风雷:喜看麦田已成浪,无数英雄出河南。一个敢写“只有”的地方,也只有河南能配上,王潮歌导演和胡葆森先生敢用“只有河南”这个题目,而且写好了这个题目,我感到很震撼。
王石:从建筑角度来讲,这堵墙把我震得一塌糊涂,曾经只有埃及、古罗马的石头城墙遗留下来,只有河南的这堵墙,再次让我感受到了这种气势。今天通过只有河南、通过土地,看到了我们并不回避过去的灾难和痛苦,表现出来的是为了未来、为了种子,上一辈牺牲自己让我们生存下去的人性的光芒。
刘震云: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反映了四个字:雄心壮志。胡总能建这个城,胸怀已经超过了企业家,“只有河南”的精神也超越了河南。胡总看到的是未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目前可能是一个文化景点,但三五百年之后会成为一个历史景点,把河南的记忆、河南的思想、河南对于文化的贡献留到将来的历史中。“只有河南”这么一个文化创作放在河南,现在合适,未来也合适。
秦朔:在城外触达的是感观,在城里触达的是心灵,这是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它不是一个产品,它不是一个作品,它是一个创造!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创造财富很不容易,创造财富以后善用财富回馈社会更不容易。过了今天,越往后大家可能越会理解这个作品,它其实是显示建业集团和胡葆森董事长如何去花钱的一部巨作,这对于整个中国企业家都应该有所启示。
陈泽民:建业集团又给河南人民奉献了一份厚礼,一个好的工程——高质量、高水平、有文化、有胆识,它不但宣传了河南的文化,还讲好了河南的故事,让我们河南人民在新的时期继承并发扬优良的传统,实干、苦干、巧干、加油干,再创辉煌。
用一座城,为文化河南加冕
经历四季轮转,磨砺1334个日夜,这座有21个剧场的戏剧幻城,终于开城迎客。回望来路,他们再谈幻城——
建业地产副总裁、“只有河南”出品人李琳:这个工地我走了无数回,带着我们的团队,每一个角落都走了好多次,今天终于把它建成了。没有王潮歌导演的创意和我们团队的努力,就没有今天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希望大家带着你们的家人、朋友,可以无数次地走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来感受我们河南过去的苦难和辉煌,也为我们河南今天和以后更美好,希望大家能走进来。
“只有河南”总构想、总导演、总编剧王潮歌:我希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里上演的不仅仅是戏剧,还是每一个中国人对故乡、母体文化的那一份深深的自信。我希望你们,走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时候,怀着一种好奇,走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时候就站在这里,回头望一下这个城墙和这一片麦田,结出来的是一种长长的思念。就像我们说的,我们的故事在你们没有到来的时候已经悄悄上演,在你们离去的时候依然没有落幕。
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在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这些文化资源散落在十六万七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等待着我们去挖掘。我们的老祖先创造了那么多的文明,那么多的辉煌,我们这一代人,什么时候也能干点让老祖先为我们自豪的事情。所以我走到洛阳看到老君山的时候、走到三门峡灵宝看到函谷关的时候、走到开封仿佛看到宋徽宗的时候……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老祖先对我们的期待,期待着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创造出能和他们的智慧和文明相媲美的东西,我感觉自己有这样一种责任。所以,我们用一座城,向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致敬;用一座城,报答脚下这片哺育我们生生不息的土地;用一座城,告慰在历史上创造了无数伟业与辉煌的祖先;用一座城,为文化河南加冕!
作为建业文旅版图的一部鸿篇巨制,只有河南试图通过一种可触、可感的全新艺术形式,把悠远厚重的黄河文化内涵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把黄河和河南历史浓缩成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让黄河故事更加生动,中原文化更加出彩。
只有河南也正是建业集团为“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所做出的实际行动,更表达了建业集团对河南家乡的一片赤子之心。同时,项目也在促进河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打造文化强省方面起到了巨大示范带动效应。
5月份去北京,无论碰见谁,我一说自己是河南人,对方马上来一句:“哦,‘老家河南’啊!”6月份到广州,偶见当地报纸上有几篇文章,不约而同地探讨沙县小吃、金华火腿同河南饮食到底存在什么历史渊源;7月份在杭州,与几个当地企业界人士交流,话还没展开说,这些人几乎众口一词,我们祖籍都是河南。
当然,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无论走到哪儿,不少人都会提起“唐宫小姐姐”“水中洛神”“幻城麦田”,甚至于,在一个上海朋友家里,他7岁的儿子向我展示他搜集的几套河南博物院出品的考古盲盒,满脸兴奋。即便是夜晚走进杭州、广州的一些小剧场,年轻人的脱口秀节目中,“小岳岳”“奥运旗手朱婷”“长垣口罩”“中,真中”这些词或梗,已越来越多地替代原来惯有的嘲笑和揶揄。
大家都说,河南文化正在破圈、出圈,看来这是真的。全中国人就像发现一个宝藏似的,不仅经常拿河南的一些文化元素说事,而且还纷纷拖家带口来到河南的文化网红地,打卡、发抖音、痛痛快快连日游。甭说别的,“五一”假期游,河南共接待游客5500多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1%,其中,河南博物院、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开封清明上河园等文化景区,更是爆棚得只能“看人头”。
去年,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分会场和中秋晚会主会场先后设在了郑州黄河游览区和洛阳应天门,9月份金鸡百花奖又在郑州隆重举办,这一下子不得了,各路导演、明星、大V、社会名流“唰”地将目光投射过来。到了今年,河南文化IP价值更是全方位展现,官方力推,民间踊跃,各种“请进来、走出去”的互动性活动更是层出不穷。
4月份“黄河文化月”活动举办期间,“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旅游直播”等引爆网络,每场直播在全平台话题讨论热度超4亿;6月份“戏剧幻城”开城前后,《李宁大秀》《牛气满满的哥哥》等演艺节目来此扎营,李雪琴、史航、罗振宇等大V慕名探秘,刘震云、王石、秦朔等名人千里相聚,河南文化在全国人心目中的受景仰指数越来越高。单纯聚焦于一个地区,今年4月份以来,星球研究所推出的《什么是郑州》、六神磊磊主笔的《郑州,原来你是这样的一个郑州》等网络爆文,各自也收获了至少100万的阅读量。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或者,“养在深闺人未识”,以今日情形来看,河南文化就像一个突然长开的英俊后生、漂亮姑娘,一旦站在世人面前,就会举座皆惊。不过,如果贴近河南,了解河南文化的前世今生,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这种转变并非偶然,也并非突然,实为这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厚积薄发、渐次演进的结果。
文化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的展现,是硬实力的延伸。通俗一点讲,一个人腰杆子硬了,就会提升生活质量,讲究“礼”和“面子”。
河南作为中部崛起的领头羊,2020年GDP达到54997.07亿元,连续多年位居中部六省之首、全国第五,超过东三省之和。与传统“农业大省”的印象不同,河南第三产业收入已高达26768.01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8.67%,对文化、文化产业的投资和需求都呈逐年加大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文化“破圈”,其前提一定是河南先“破圈”。大的方面,近几年,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主产区、交通物流大省的优势逐渐加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等国家政策先后落地,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微观层面,随着郑州成为全国中心城市,随着双汇火腿肠、巴奴火锅、蜜雪冰城、卫龙辣条、三全汤圆、思念水饺等商品火爆市场,随着众多优秀历史人物、当代模范被国人广为传颂,河南及河南人的形象取得根本性改观。
但仅有形象的改观和提升还不够,如何深入开掘文化内涵、对外输出文化影响力,才是河南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中原文化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底蕴,为各类创新性开发提供了巨大想象空间。近几年,伴随着国内文化消费市场的强劲启动,各种文创、文旅产品借助线上线下的展示、营销渠道,迅速被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奉为网红。
特别是国内互联网、大数据、地产界巨头纷纷入局抢占文旅产业版图、孵化文博IP,整个社会形成了集产品设计、材质、工艺、技术、包装等于一体的定制化大数据供应链平台,这就让河南各种文化资源和产品进入大市场流通,提供了诸多可能。2019年年底,黄河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河南作为延续历史文脉、讲好“黄河故事”的主阵地,如何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正式被列入日程。国风、国货、国潮,在国人的文化自信催生之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新型文化消费快速崛起,河南文化自然打上了“中国风”的烙印。
一个常被人提起却又极为重要的事实是,那么多河南人走出去,他们其实是河南形象的塑造者和河南文化的传播者;那么多外地人因为郑州的高铁和航空而来到或路过河南,他们对河南文化的感受,决定了他们以什么样的口吻和立场进行传播。
好在河南早就开始有意识地实施自身的文化战略。从最早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到现在“黄河文化发展地标核心区”,都拿出了众多实实在在的成果。
即便是民间主体推动的文化工程,也由最初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了如今的“汪洋大海”。比如建业集团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大火之前,已先期建成了濮阳大集古镇、禹州神垕小镇、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等文旅项目,并打造出了《穿越德化街》、《黄河杂技秀》等相对独立的演艺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产业运营经验。
什么叫厚积薄发?我想这就是。中原文化是名副其实的根文化、母文化,如果中华民族要寻找文化自信,那么时间和实践已双重证明,河南这方厚土一定绕不过去。
不久前,河南省的几个国家级音乐非遗项目凑在一起,联合出演了一出名为《华夏礼乐·大河正音》的音乐诗剧,“超化吹歌”“朱载堉雅乐”等轮番上演,不少外地观众直呼“你们河南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今年4月底,龙门石窟研究院的文创团队将《帝后礼佛图》演化为真人秀版视频在网上传播,我几个海外朋友当即要求我给他们寄去一些相关资料。
不要怀疑我们在文化上的创造力。现代传播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为河南盘活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提供了无限可能。所以,接下来,只要耐得住寂寞,把握好市场规律,在现代底色中叠加经典,我们这里一定还会产生更多、更为大气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大河正音》。
过去,我们曾发出关于河南文化的“千年一问”:中国第一次、第二次的思想文化高峰皆发生在以中原为中心的黄河流域,且基本上以800~1000年为一个周期(春秋、北宋);而今,宋后又一个文化浪潮的节点已经到来,作为中原腹地的河南,将以何作为对自身、对民族、对世界有一个“中国式”的交代?
现在来看,回答这个问题,已不存在太大困难。一个地区的文化,体现的是这个地区人的精气神,是其内在思想世界的外化。河南人原来低调隐忍,如今国运、时运到来,他们奋发图强、躬耕前行,“扶摇直上三千里”,多的一定是“舍我其谁”的雄心和勇气。
所以,河南强,河南人强,则河南文化强。
反过来,亦然。
(作者简介:周健,河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财经大学500强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5年6月6日,建业集团正式宣布开启新蓝海战略转型,彼时外界并不清楚:一家房地产企业转型,要从何处始,要往何处去?
时至今日,当建业完成了从投资、智造,到服务、代建的全产业链打造,新蓝海舰队蔚然成型时,人们方才在回望中发现,大航海时代下,有些变革其实早已埋下了种子。
譬如,6年前的一次对话。
王潮歌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创作只有河南的灵感来源于老胡。6年前老胡找到她表示想为河南做些什么,他身上那种对土地的挚爱、对家乡的挚爱打动了王潮歌,于是有了这部作品。
这只是明面上的信息,很显然,对于一个企业家而言,对于一家龙头企业而言,一次谈话并不能直接决定文旅界单笔最大投资的诞生。这背后隐藏的,仍然是一家企业可贵的自驱能力。
窥一斑而见全豹。在大战略转型的浪潮之下,这颗种子萌芽成长,最终崛起为一座可以为河南文化加冕的城池,也成为了建业新蓝海舰队驶向广阔大海的锚点,这里是根基也是初心。
可以看到,只有河南开城一月有余好评如潮,十五万游客纷纷打卡称赞。更难得的是,业界人士也认为这座城池对于驶入转型深水区的建业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在开城仪式上甚至用“伟大”来形容只有河南这个项目在建业集团发展中的地位。在王石眼中,提到小镇经济发展,全国各地经验参差不齐,但是像建业这样,无论在郑州还是郑州周边,做得都非常可圈可点,非常有借鉴意义。
纵观建业近年来的发展,其在地产、智造、物业、科技、文旅、商业、酒店、农业、君邻会、旅游、足球、金融等领域齐头并进,整体的战略核心围绕“好生活”进行,而文旅作为与美好生活关联更为紧密的一环,正是建业着力的重中之重。濮阳大集古镇、禹州神垕小镇、郑州樱桃沟足球小镇、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开封七盛角等一系列作品在河南文旅圈内都人气颇高,再加上此次亮相即高光的只有河南,建业集团深耕文旅板块的成果逐渐凸显。
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在去年岁末举办的“2020中国旅游集团发展论坛”上,建业集团荣登“2020中国旅游集团20强”,进入全国旅游业第一方阵。
这并非偶然,而是建业集团秉持初心扎根河南的结果。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地处中原,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只要做出精品文旅项目,把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活化起来、利用起来,就能吸引更多人来看,擦亮“老家河南”的招牌。
事实上,把只有河南称之为建业文旅集大成者并不夸张,作为最年轻的项目,它的出现改写了人们认知中原文化的方式,56个不重样的戏剧情景空间诠释着炽热故事,这何尝不是建业与脚下这片土地的故事?
为什么说只有河南,是建业驶向“大中原”的战略锚点?在这座幻城面世之后,一些细节也逐一浮出水面。
其一,只有河南是最好的样板工程。今年,建业集团决计将企业战略根据地的半径从300公里延长至500公里,走出河南,走向大中原,服务大中原。前不久,建业集团正式进军陕西,与当地企业共拓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领域。
在践行大中原战略的过程中,一套成熟完备的可复制的特色小镇经验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只有河南等文旅项目成了最好的注脚。这不仅展现了建业在项目打造方面的实力,也向外界释放了建业持续深耕文旅的决心。
其二,只有河南是根脉文化的载体。老胡曾撰文表示:只有河南,年复一年,用足够的粮食,让炎黄子孙的血脉得以传承;只有河南,才能孕育出众多圣人及诸子百家,使众姓来此认祖归宗;也只有河南,以北宋之笔,绘出了中华文化的巅峰。
这也解释了为何只有河南开城刚满月就在各大平台走红,有的游客甚至不远千里只为来此看剧。当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进入快速增长期后,寻找心灵的栖息地便会成为更高层级的消费需求,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众望所归。因此建业集团新蓝海舰队即便驶向“大中原”,也可以从这座城池源源不断地吸收动力。
其三,只有河南不仅仅属于河南。作为建业转型期的扛鼎之作,这座戏剧幻城展示了建业开放的胸襟以及赤诚的热爱。建业多次邀请业主免费游玩的背后,是想把这种代表河南的文化精品通过自己的生态体系扩散出去。可以说,为了做活河南文旅,建业不计一切代价,与脚下土地共生,其格局也早已超越了一般的企业。
在很多知名人士眼中,只有河南绝不仅仅只有河南,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在讲述着粮食、生命以及更宏大的命题。这里真正做到了,用一座城,报答脚下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用一座城,为文化河南加冕。
如今只有河南满月,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之后,再次验证了建业转型的丰硕成果,但建业人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致力于“让中原人民都过上好生活”的他们,仍然在义无反顾地走出舒适区,向着更高的山峰迈进。
(作者简介:贾永标,大河财立方记者。)
这是一次从未有过的文旅创举,
这是一次超越时间的先锋实验,
这是你曾经想象但从未到达的地方,
这是颠覆你过往所有认知的体验,
高品质、高评分、高颜值、高科技……
来这里,一起见证戏剧的力量——
观众拥有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经历过奇妙的幻城之旅后,有的加入只有河南“粉丝团”,在震撼中疯狂打call;有的暴露“学院派”属性,写出成百上千字的走心观后感;有的化身专业摄影师,拍出的绝美大片令人叹为观止;还有旅游达人做出最强攻略,带你身临其境游幻城……“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起来看看大家眼中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吧!
Q: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什么?
是一座有21个剧场的戏剧幻城,是中国最大的戏剧聚落群,是一个新的物种。
Q:21个剧场,一天能看完吗?
您必定看不完。看完所有,大约需要三天。甚至,您走出幻城,戏还在您心里继续演。
Q:去往戏剧幻城,我需要准备什么?
一双舒适的鞋子,以及一颗随时融入戏剧的心。然后,在这里,体会沉醉,体会迷惑,体会生命,体会欢愉,体会幸福,体会不同的情绪,体会深刻的思考……
Q:只有河南是主题乐园么?是景区配套么?是旅游演艺么?
都不是。首先,它是目的地产品。其次,它是戏剧的,是一天看不完的戏剧。在这里,第一次将“戏剧”作为被消费主体,而不是景区配套;在这里,演出不只是简单谋求观众一乐,而是让更多人感受戏剧文化的魅力。
Q:门票分为几种?
普通票(1日有效):开城活动价290元(原价360元)。
全通票(2日有效):开城活动价390元(原价460元)。
大学生、老人等人群优惠票信息,详见购票页面。
Q:门票怎么买?
1.选择“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官方微信菜单栏【线上预订】-【门票购买】。
2.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游客中心窗口购买。
Q:园区营业时间?
10:00-22:00
如后期营业时间变更,将通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微信公众号告知。
Q:剧场是室内的还是室外的?
室内室外都有,其中14个室内剧场(3大主剧+11个小剧场),7个室外剧场,室外剧场均为夜间演出。
Q:如何知道21个剧场的演出时间、剧情介绍,并快速找到剧场?
1.园区多处设有演出时刻表电子屏。
2.进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微信公众号,选择下方菜单栏:【幻城服务】-【今日节目单】,或微信后台回复关键词“节目单”。
Q:哪几个剧最好看?
艺术没有绝对的标准,没有对错之分。您可以在入园处领取一份《观剧指南》,根据个人时间和爱好选择剧目,当然,我们更希望您不带任何指南,迷失在幻城里,开启一场“戏剧盲盒”体验。
Q:听说周一到周五看剧体验更好?
没错!周一到周五可以享受更优惠的价格加购主剧,性价比更高;而且错峰出行可以减少或避免排队,能看到更多剧目。
Q:听说幻城里很容易迷路?
如果在幻城迷路了,恭喜您get了幻城的正确打开方式!独特的棋盘格式建筑布局,使人置身其中需要不停选择,会迷失、会寻找、会走不出去,这是身处幻城的独特体验。
Q:如何在幻城不迷?
如果您急需前往剧场、卫生间、餐厅、游客中心等,您可以通过电子导览的方式快速找到您的目的地和路线。
进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公众号,选择下方菜单栏:【幻城服务】-【电子导览】,或微信后台回复关键词“导览”。
Q:幻城内有哪些美食?
园区有两大餐饮服务综合体,分别是:
1.麦浪餐厅,共3层,可容纳2500人同时就餐。
2.地坑院汇集了最具河南特色的“开封第一楼”、“真不同洛阳水席”等河南传统知名餐饮品牌。
Q:幻城附近如何住宿?
园区配套建有郑州建业只有·剧场酒店,紧邻园区北侧,从园区步行10分钟可达,共394间客房与套房。
您也可以驱车前往距离幻城2公里处的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喜见客栈。
Q:百亩麦田收割以后怎么办?
麦子收割后,会种上矮株高粱,收了高粱后,再种麦子。
Q:下雨天适合去幻城吗?
当然适合,幻城体验,基本不受雨天影响。
1.幻城的21个剧场中,14个是室内剧场。走出剧场,廊桥下、休憩亭、麦浪餐厅可同时满足8000人乘凉、避雨、休憩。
2.幻城中心的地坑院中,老字号餐饮、非遗体验店、民艺市集等各种好吃好玩好看的业态也都在室内。不过,出门在外,还是建议您带把伞,晴天遮阳,雨天避雨。